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教学质量信息
  
2018-01-23   作者:<td style="font-size: 12px;color: #5b554e;text-align:left;" >ljr 点击数:  
 索 引 号  jwc-11_B/2018-0123001  发布机构  教务处  公开日期  2018-01-23
 文  号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公开范围  公开  主 题 词 
 著录日期  2018-01-23

 

 

三峡大学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6-2017学年)

 

 

 

 

 

O一七年十二月

 

 

 

 

1.学校概况............................................................................................................................ 1

2.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

2.1人才培养目标........................................................................................................... 2

2.2专业设置情况........................................................................................................... 2

2.3学生人数及招生....................................................................................................... 5

3.师资与教学条件................................................................................................................ 5

3.1师资队伍................................................................................................................... 5

3.2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6

3.3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7

3.4教学用房................................................................................................................... 7

3.5.教学科研仪器........................................................................................................... 8

3.6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8

3.7信息资源................................................................................................................... 9

4.教学建设与改革................................................................................................................ 9

4.1专业建设................................................................................................................... 9

4.2课程及教材建设....................................................................................................... 9

4.3教学改革................................................................................................................. 10

4.4实践育人................................................................................................................. 11

5. 质量保障体系................................................................................................................. 13

5.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3

5.2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14

5.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4

5.4教学评价体系......................................................................................................... 15

5.5教学激励制度......................................................................................................... 15

5.6 专业认证与评估.................................................................................................... 16

6.学生学习效果.................................................................................................................. 16

6.1应届毕业生毕业情况............................................................................................. 16

6.2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16

6.3创新创业................................................................................................................. 16

6.4 文化艺术................................................................................................................ 18

6.5 体育........................................................................................................................ 18

6.6学生学习满意度..................................................................................................... 19

6.7毕业生就业及用人单位满意度............................................................................. 20

7.特色发展.......................................................................................................................... 20

8.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1. 学校概况

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三峡大学是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原“211工程建设大学、湖北省重点建设大学,具有本科生自主招生资格、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资格、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招收来华留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生(CSC)资格,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入选2014年度全国就业50强高校,获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二期)、国家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受理机构,并当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水利工程组)成员单位。

三峡大学占地面积3787亩,建有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1座体育馆,1座综合训练馆;有各类教学实验(实训)中心19个,包含功能实验室16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湖北省十佳大学生创新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3个。

学校设有16个学科性学院,72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医、文、管、经、法、教、艺九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9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类别1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其中有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7个湖北省优势与特色学科, 省部级重点培育学科4个,十三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2个。

学校建有科技部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机构4个;拥有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新能源微电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有防灾减灾、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梯级水电站运行与控制、水电工程智能视觉监测、肿瘤微循环与免疫治疗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三峡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影视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5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有水电站仿真、岩土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原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肿瘤)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建有地质灾害防治、建筑质量检测装备、生物酵素、三峡特色植物繁育、农田环境监测、弱磁探测等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新型石墨材料、有机缓释肥、光电检测技术、溅射靶材与玻璃镀膜技术研发中心等14个省级共建校企研发中心,建有水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湖北省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和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水电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等163个校级科研机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双服务”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发展为路径,以综合改革为动力,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学术立校,努力建成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2.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1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双服务”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多元、个性化发展为宗旨,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本科高级专门人才。

2.2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按照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质量提升的发展思路,遵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形成了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的专业体系。学校共有72个本科专业,2017年按照11个大类和44个专业进行招生。11个大类涵盖了25个专业,占全校72个专业的34.72%。具体专业及其学科门类见表1

1  本科专业一览表

序号

学科门类

学科大类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修业年限

学位授予门类

师范标识

专业情况说明

1

02经济学

0203金融学类

020301K

金融学

四年

经济学

 

 

2

0204经济与贸易类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四年

经济学

 

 

3

03法学

0301法学类

030101K

法学

四年

法学

 

 

4

04教育学

0401教育学类

040104

教育技术学

四年

理学

J

停招

5

0402体育学类

040201

体育教育

四年

教育学

J

 

6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

与管理

四年

教育学

 

 

7

05文学

0501中国语言

  文学类

050101

汉语言文学

四年

文学

J

校级及省级品牌专业

8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四年

文学

 

 

9

0502外国语言

  文学类

050201

英语

四年

文学

J

校级特色专业

10

050204

法语

四年

文学

 

 

11

050207

日语

四年

文学

 

 

12

0503新闻传播学类

050302

广播电视学

四年

文学

 

 

13

07理学

0701数学类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年

理学

J

校级品牌专业

14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四年

理学

 

 

15

0702物理学类

070201

物理学

四年

理学

J

校级品牌专业

16

0703化学类

070301

化学

四年

理学

J

校级及省级品牌专业

17

070303T

化学生物学

四年

理学

 

停招

18

0710生物科学类

071001

生物科学

四年

理学

 

 

19

071004

生态学

四年

理学

 

 

20

08工学

0802机械类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

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卓越计划专业

21

080203

材料成型及控制

工程

四年

工学

 

卓越计划专业

22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四年

工学

 

 

23

0804材料类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四年

工学

 

省级产业计划专业

24

080414T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四年

工学

 

 

25

0805能源动力类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四年

工学

 

 

26

0806电气类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

自动化

四年

工学

 

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卓越计划专业,省拔尖计划专业。该专业设有输电线路工程、新能源发电2个专业方向

27

080602T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学

 

 

28

0807电子信息类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学

 

 

29

080703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学

 

 

30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

与工程

四年

工学

 

 

31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

与技术

四年

理学

 

停招

32

0808自动化类

080801

自动化

四年

工学

 

校级品牌专业

33

08工学

0809计算机类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校级特色专业,省级产业计划专业,卓越计划专业。

34

080905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35

080906

数字媒体技术

四年

工学

 

 

36

0810土木类

081001

土木工程

四年

工学

 

校级及省级品牌专业,卓越计划专业

37

0811水利类

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

四年

工学

 

国家特色专业,卓越计划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省级荆楚卓越计划专业

38

08110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四年

工学

 

 

39

081103

港口航道与海岸

工程

四年

工学

 

 

40

0813化工与制药类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四年

工学

 

省级产业计划专业

41

081302

制药工程

四年

工学

 

省级产业计划专业,省级荆楚卓越计划专业

42

0814地质类

081401

地质工程

四年

工学

 

 

43

0822核工程类

082201

核工程与核技术

四年

工学

 

 

44

0823农业工程类

082305

农业水利工程

四年

工学

 

 

45

0825环境科学

    与工程类

082502

环境工程

四年

工学

 

省级产业计划专业

46

0828建筑类

082801

建筑学

五年

工学

 

 

47

082802

城乡规划

五年

工学

 

 

48

0830生物工程类

083001

生物工程

四年

工学

 

校级及省级品牌专业,省级产业计划专业,卓越计划专业,省级荆楚卓越计划专业

49

10医学

1002临床医学类

100201K

临床医学

五年

医学

 

校级及省级品牌专业,省级荆楚卓越计划专业

50

100203TK

医学影像学

五年

医学

 

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

51

1005中医学类

100501K

中医学

五年

医学

 

 

52

1007药学类

100701

药学

四年

理学

 

 

53

1011护理学类

101101

护理学

四年

理学

 

 

54

12管理学

1201管理科学

    与工程类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

系统

四年

管理学

 

 

55

120103

工程管理

四年

管理学

 

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

56

120105

工程造价

四年

管理学

 

 

57

1202工商管理类

120201K

工商管理

四年

管理学

 

校级品牌专业

58

120202

市场营销

四年

管理学

 

该专业设有电力市场营销专业方向

59

120204

财务管理

四年

管理学

 

 

60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四年

管理学

 

 

61

1204公共管理类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四年

管理学

 

 

62

120402

行政管理

四年

管理学

 

 

63

1206物流管理

    与工程类

120601

物流管理

四年

管理学

 

 

64

1207工业工程类

120701

工业工程

四年

工学

 

 

65

1209旅游管理类

120901K

旅游管理

四年

管理学

 

省级产业计划专业

66

13艺术学

1302音乐与舞蹈

学类

130201

音乐表演

四年

艺术学

 

 

67

130202

音乐学

四年

艺术学

J

 

68

130205

舞蹈学

四年

艺术学

J

 

69

1303戏剧与影视

学类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四年

艺术学

 

 

70

1304美术学类

130401

美术学

四年

艺术学

J

 

71

1305设计学类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艺术学

 

校级特色专业

72

130503

环境设计

四年

艺术学

 

校级特色专业

注:师范标识中标记“J”的表示该专业兼有师范专业性质。

2.3学生人数及招生

本学年,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6487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2293人,专科生51人,预科生294人,留学生857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2956 人,博士研究生36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为84.16%

2017年,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28个,文科招生省份22个。学校计划招生5211人,实际录取考生5211人,实际报到5056人,实际录取率为100%,实际报到率为97.03%

 

3. 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培养造就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努力建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3.1师资队伍

师资数量与结构。截止20179月,全校在编在岗教职工人数2614人,专任教师1372人,外聘教师196人,折合教师总数为1605.97人。按折合学生数30,065.6计算,生师比为18.72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34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5.29%;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84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1.44%;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1,221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8.99%。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2

2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1,372

/

196

/

职称

正高级

223

16.25

46

23.47

其中教授

211

15.38

24

12.24

副高级

620

45.19

55

28.06

其中副教授

601

43.8

5

2.55

中级

372

27.11

50

25.51

其中讲师

352

25.66

4

2.04

初级

44

3.21

4

2.04

其中助教

38

2.77

2

1.02

未评级

113

8.24

41

20.92

最高学位

博士

700

51.02

27

13.78

硕士

521

37.97

46

23.47

学士

132

9.62

97

49.49

无学位

19

1.38

26

13.27

年龄

35岁及以下

340

24.78

47

23.98

36-45

625

45.55

59

30.1

46-55

375

27.33

67

34.18

56岁及以上

32

2.33

23

11.73

 

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获批湖北名师4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创新项目人选5人,“楚天学者”60人。聘请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及21位院士在内的兼职教授200余名;聘请三峡学者特聘教授31人。

3.2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1.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233人,以学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266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87.59%。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159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63.35%[[1]]

学校有省级教学名师4人,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省级教学名师4人,占比为100%

2.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2]]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845,占总课程门数的73.27%;课程门次数为4,447,占开课总门次的65.67%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77,占总课程门数的26.89%;承担的课程门次数为1,266,占开课总门次的18.69%。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90,占总课程门数的23.43%;承担的课程门次数为1,036,占开课总门次的15.3%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506,占总课程门数的59.81%;承担的课程门次数为3,543,占开课总门次的52.32%。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407,占总课程门数的55.88%;承担的课程门次数为3,219,占开课总门次的47.53%

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649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74.43%

3.3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6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7,201.5万元,本科教学专项经费2531.11万元,生均1133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1,369.44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892.33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223.01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614.29元,生均实习经费为400.27元。

3.4教学用房

根据2016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1,519,349.39平米,产权占地面积为1,519,349.39平米,绿化用地面积为348,468.42平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967,440.26平米。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378,046.25平米,其中教室面积115,898.9平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128,432.98平米。拥有学生食堂面积为28,649.79平米,学生宿舍面积为264,612.19平米,体育馆面积19,436平米。拥有运动场7个,面积达到60,547平米。

按全日制在校生26,487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57.36(平米/生),生均建筑面积为36.53(平米/生),生均绿化面积为13.16(平米/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4.27(平米/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4.85(平米/生),生均宿舍面积9.99(平米/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73(平米/生),生均运动场面积2.29(平米/生)。

 

3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1,519,349.39

57.36

建筑面积

967,440.26

36.53

绿化面积

348,468.42

13.16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378,046.25

14.27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128,432.98

4.85

宿舍面积

264,612.19

9.99

体育馆面积

19,436

0.73

运动场面积

60,547

2.29

 

 

3.5.教学科研仪器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50,305.86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7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877.24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21.43%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24,241台(套),合计总值26810.99万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305台(套),总值11935.70万元,按本科在校生22,293人计算,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12026.64元。

3.6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三峡大学图书馆是一座开放式、信息化、服务型现代图书馆,建筑面积40,548.75平米,阅览座位4,563个;结构上采用大开间、三统一设计方案;功能上兼顾读者阅读、研究、自修、学术交流等多元化需求;中央空调、自动扶梯、安防消防设备等设施为读者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学习研究环境;60TB的信息存储容量,全覆盖的无线网络,百兆的传输速率,为读者方便快捷地获取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自助文印、自助借还、微信打印机、3D打印机等信息化设备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新媒体体验。

2016年,图书馆新增中外文纸质文献2,796,172册,当年新增46,538册,生均纸质图书93.00册。图书馆还拥有电子图书1,860,392册,数据库57个。2016年图书流通量量达到455,146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3,007,103次。

图书馆订购的数据库包括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Wiley-Blackwell全文数据库、ProQuest国外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 PQDT)、IEL全文数据库、Nature电子期刊、Science电子期刊、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中外文数据库55种,2016年新增天天微学习中心视频数据库、“知识视界”视频图书馆等。图书馆以“三峡大学水电特色文献资源中心”为依托,展示水电与区域文化特色资源,自建三峡大学文库、水利水电文献资源库、工程移民数据库等6个特色资源库,收集整理网络优质教学资源1万余种,各类数字资源30TB。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机制不断创新,校内外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新突破,已基本形成与本校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相适应、传统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藏书体系。

图书馆始终坚持 “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办馆宗旨和“全年候、全天候、全开架”开放模式。2016年,图书馆日均开放时间达到14.5小时,日均接待读者1万余人次,年借还图书量约46万册次。在认真做好基础服务的同时,图书馆积极推进阅读推广服务、学术交流服务、学术评价和学科分析等新的服务手段和方式,积极开展科技信息查询与咨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用户培训等服务项目。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不断优化、工作思路的不断创新、服务项目的不断拓展,为学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3.7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1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3,00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12,056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58,961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65GB。信息化工作人员92人。

2016-2017学年,是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学校继续深入推进前期11个智慧校园项目的建设工作。已完成了综合弱电管沟、研究生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网格化管理平台、校园万兆主干网络升级、出口带宽扩容、云服务中心、系统平台、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工作。新一代校园卡、教育教学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教职工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也在有序进行。新启动了校级智慧校园建设项目5项,投入建设资金288.5万元,项目包括:数字档案馆、科研服务平台、图书服务平台、中层干部考核平台、数字化校医院,其中,验收完成了数字档案馆和图书服务平台。为了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学校投入27万元购买了第三方安全检测评估服务,按照等级保护测评要求,对学校信息化整体安全和重要系统进行了安全测评,对全校所有网站系统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扫描,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另外,为了进一步改善学校校园网络条件,规范网络用户管理,学校启动了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建设工作。该项目预计2018年春季试运行。项目完成后,将会极大改善学校智慧校园基础网路条件,并实现对校园网络的完全自主管理控制,从而提升学校智慧校园整体水平。

 

4. 教学建设与改革

4.1专业建设

学校根据当前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到20177月,学校获批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1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专业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9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6个,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3个(含专业群1个)。201610月,学校制定发布了《三峡大学专业责任教授管理办法》,今年5月份,学校启动了专业责任教授的遴选工作,13名教师被评为三峡大学第一批本科专业责任教授。

4.2课程及教材建设

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201610月,学校制定发布了《三峡大学课程责任教师管理办法》,今年5月份,学校启动了课程责任教师的遴选工作,20名教师被评为三峡大学第一批本科课程责任教师。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对获批的课程进行建设,建设周期为四年。同时,学校积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网络课程建设,形成了以校级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省级及以上精品(开放)课程为示范的课程建设体系。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81门,校级优质课程169门,立项建设校级素质教育核心课程12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31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25门。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2,518门、6,772门次。学校引入超星尔雅、智慧树在线、麦课在线等平台的线上课程80门次。该类课程既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又对学校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加快学校教材建设进程,提高教材建设质量,今年3月学校修订了《三峡大学教材建设项目管理办法》。2016年,共出版教材20种(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

4.3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双服务”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形成“6+X”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全面育人教育体系。

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改革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解放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与学有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成才”的改革主线。坚持需求导向,强化“双服务”的培养面向;坚持分类成才,强化应用型为主、多元化走向的培养类型。

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路径。以思想观念变革为先导,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关键,以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全面实施、协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全面育人、个性发展”的改革愿景。构建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核心的全面育人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专门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

2)修订人才培养方

201612月,学校全面启动2017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发布了《三峡大学关于制定2017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在延续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全面育人教育体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将专业课程教学总学分由原来的175-185压缩到160-170,并设立有10个学分的课外学分,全面推进了6+X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同时进一步强化与社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进一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设立必修和选修学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在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将实践教学环节融入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并规定了实践教学学分占教学总学分的比例: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课程教学总学分的20%,理工和医学类专业不少于课程教学总学分的25%

3)继续实施主辅修制

学校实行主辅修制,鼓励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同时修读双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经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学校现有30个专业可供学生修读双学位。本学年学校有1009名学生在校修读双学位,88名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有430名学生获得双学士学位,26名学生获得第二专业辅修证书。

4)推进重点改革项目

2016-2017学年,学校继续加大卓越工程师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等项目的申报和建设,持续不断推进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省级试点学院改革,同时以绩效评价为着力点,不断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201612月,学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生物医药类专业群(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获批省级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临床医学获批省级荆楚卓越医生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对于获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学校严格按照申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工作,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4.4实践育人

1)深化实习基地建设

2016年学校人才培养继续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从学生简单的技能培养发展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深入实验实习教学改革,以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为保障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环节,2016年学校继续实行实践经费专款专用制,修订完善了实践经费管理制度,保障了实践教学的投入。

实习基地坚持按照“一体化-五共同”的原则进行建设,学校强化了对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管理、维护和引导,加强了与实习基地之间的深层次交流和深度协同,形成了长效合作机制,真正发挥实习基地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作用。学校不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2016年学校两个省级实习基地获批,与国网湖北电力公司、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宜昌市高新产业技术园区共建的基地获批湖北省示范实习实训基地,与华强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东圣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民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峰赤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获批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针对学校水利、电力专业特色,结合三峡区域地理优势,学校积极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国内水利电力行业的企业共建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2016年学校有10个专业1600人次到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实习基地开展了认识实习、参观实习、生产认知实习等各类实习实践活动。

2)加强师范实习管理

2016学年, 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的管理。在教务处、田家炳教育学院的统筹下,结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文学与传媒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合计134名学生实施了集中实习、33名学生实施了分散实习;艺术学院音乐学84名学生、美术学83名学生,由艺术学院在教务处统筹下实施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实习。学校实施了国家级和省级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其中初中语文学科教师40人,学校参照同等数量派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做中学”,提升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3)强化临床实习管理

坚持临床实习的规范化管理,严格监管各实习环节,医学实习的组织管理及学生要求更加细化、操作性更强。陆续完善并续签临床教学医院协议。通过实习手册联系学生与医院,严格实习考核。医学院制定各阶段的实习工作计划,以告实习同学书等文字形式告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教学、学工管理部门对各实习点进行每年2-3次的实习纪律巡视和期中检查,并辅以规范的实习考勤制、请假制;实习结束后,对实习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参照相关管理办法进行整改,并结合毕业考试确保实习质量。按照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要求,今年新增社区实习两周,医学院也正与宜昌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4)优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016年学校修订完善了《三峡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拓展了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形式,增加了体裁形式,将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学科竞赛等纳入到毕业综合训练中。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上,更加讲究课题要面向社会实际,与专业契合度高,鼓励校内外导师联合对一线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或项目展开探索和研究。强化了毕业设计答辩资格审查环节,严格审查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资格。本学年共开设了5,116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学校共有872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67.66%,学校还聘请了31位外聘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5.59人。

2016年学校加强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从组织、计划、选题、管理、成绩评定、答辩、推优评优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学校加强了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检查环节,鼓励有条件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检查全覆盖,加大了学校抽查比例,重点核查了推优论文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提高。2016年学校共有136篇学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位于省属高校第二。

5)扎实推进社会实践

扎实推进志愿者注册、志愿活动申请管理工作,完善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志愿中国”网站与“志愿汇”App的数据统计与录入,基本实现志愿者活动信息化。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公益类与科研类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获得团中央暑期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单位”。在校内推进大学生文明行为塑造工程,积极倡导“拒绝早餐进教室”,并取得显著成效。积极推进社会公益与捐助工作,参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善行100”项目,为贫困山区学生募得善款约21万元。开展研究生支教团与西部计划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5. 质量保障体系

5.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多次召开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和专题会议,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在2016年、2017年党政工作要点中,将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重点工作。20171月,学校召开第五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全体校领导,处级领导干部,校教学督导组成员,教务处及学生处全体人员,各学院督导员代表、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教学办主任、学工办主任、分团委书记、学生代表共600余人参加了会议。校长何伟军作了题为《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 进一步加强优质本科建设 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题报告。报告强调,人才培养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本科教育是学校办学的根本。当前学校正处于建设“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关键时期,要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全面育人教育理念,构建具有三峡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多维立体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会议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深化改革、建设优质本科的思路和措施,并将2017年确定为本科教学质量年。

学校党委长期坚持深入一线了解教育教学情况,建立听课的常态工作制度,校领导听取“开学第一课”已形成惯例。每学期开学、期中、期末均到教学一线开展调研工作,进行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校领导接待日、师生“求索”恳谈会、校长信箱等多种渠道,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听取师生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分管教学的校领导主持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实时对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进行部署和指导,对本科教学及教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研究,及时了解和评估教学措施及效果。学校建立了校领导联系职能部门和学院制度,每位校领导具体指导相关的教学管理部门和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寝室的制度,每位校领导都担任学生寝室长,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5.2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学校制定有涉及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一整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近80种,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体系,并在教学运行中严格执行,维护了正常教学秩序,促进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2016-2017学年,学校制定或修订了系列文件:《三峡大学本科专业责任教授管理办法》、《三峡大学课程责任教师管理办法》、《三峡大学关于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性意见》、《三峡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三峡大学教材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三峡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三峡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修订)》、《三峡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三峡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双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三峡大学本科学生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发放管理办法》、《三峡大学普通本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试行)》、《三峡大学本专科学生对外交流学习课程学分认定及成绩转换管理办法》、《三峡大学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国际交流培养学业管理办法》、《三峡大学关于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办法(修订)》、《三峡大学本科实验教学管理办法》、《三峡大学本科生实习教学管理规定》、《三峡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修订)》、《三峡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管理办法(修订)》、《三峡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经费管理办法》、《三峡大学学生网上评教管理办法(试行)》、《三峡大学本科教学听课管理办法(试行)》、《三峡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定期检查制度(试行)》、《三峡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实施办法(修订)》、《三峡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

5.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设立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其中专职管理人员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人,所占比例为50.0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2人,所占比例为50.00%

学校坚持三期教学检查制度和专项教学检查制度,工作规范,效果良好。2017年春季学期,学校发布了《三峡大学本科教学听课管理办法(试行)》并严格执行。学期初,全体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到课堂听学期第一节课,校院两级督导和教务人员、学院领导均到教学楼栋进行了教学纪律检查。期中教学检查通过学院自查并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务处组织检查、学院间互查等方式,有效促进了教学及教学管理规范化。期末考试期间,校院两级督导团(组)和院系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均开展了考场巡查,2016-2017学年,校级督导员和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共巡查1654个考场。

扎实落实本科教学督导制。校院两级督导员按照工作计划做好日常教学督导和专项督导工作,每月一期的教学督导简报用大量的数字和文字信息反映了学校教学工作动态。2016-2017年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有序开展,学校教学信息中心共收集、处理、反馈学生教学信息员提供的教学信息4394条,其中对教师评价1695条,巡课记录2699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对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校严格实施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根据《三峡大学教学事故界定及处理办法》,2016年,学校对发生教学事故的17名责任人按照教学事故责任程度给予通报批评、扣除业绩津贴以及取消当年度评优资格等相应处理;对责任人的处理意见,也作为责任人职称(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等的有效依据。

学校通过“求索”恳谈会、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问卷调查、教师对学生试卷分析、学生到课率检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对学生加强引导和管理。学校实施了到课率月报制,学校和各学院均对课堂的学生到课率进行巡查和抽查,由教务处汇总后每月底公布各学院到课率,对促进教风学风的好转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5.4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实行校院两级、四位一体的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即学校、学院两级,学生、同行、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参评,并将教师本科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与教师职称评定、年终考核、教师收入分配挂钩。每学期学校将学生评教结果排序前10%的教师名单在全校公布。学生评教覆盖面为100%,同行、督导评教覆盖面为75.2%,处级及以上领导评教覆盖面为30.63%

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制度。2016年,学校继续实施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年度目标与管理考核评价方案,将教学工作状态考核作为学院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本科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起到良好的效果。

5.5教学激励制度

学校教学奖励制度健全并得到落实。根据《三峡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实施办法》(三峡大教〔201013 号),2016年学校对近年来教学成果类、专业建设类、课程建设类、教材及资源建设类、人才培养模式及教改项目类、教师类、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类等教学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奖励,共发放奖金93.13万元。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2016-2017学年学校组织开展了三峡大学优秀教学奖评选,评选出教学名师12名,教学名师提名奖获得者12名。

5.6 专业认证与评估

学校高度重视专业认证与评估,稳步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评估工作。目前全校共有5个专业接受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认证和评估,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工程教育认证复认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首次认证;继土木工程专业去年高质量通过住建部的评估后,今年6月,工程管理专业高质量通过了住建部的评估,有效期为六年。

 

6. 学生学习效果

6.1应届毕业生毕业情况

2017届共有本科毕业生5,779人,实际毕业人数5,620人,毕业率为97.25%,学位授予率为96.41%2017届毕业生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合格率为81.06%,六级合格率为33.17%

6.2转专业与双学位(辅修)情况

本学年,转专业学生589名,占2016级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10.10%。辅修的学生26名,占2017届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0.45%。获得双学位学生430名,占2017届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7.44%

6.3创新创业

1)学科竞赛情况

2016年学校继续坚持 “一二三三”(即一院一精品;校院两级管理;ABC三个类别;国、省部、校三个级别)的学科竞赛分级分类管理体制机制模式,搭建了广泛的赛事平台,将学科竞赛的参与面列入考核内容,学科竞赛进入了“常态化”。

近年来,学校立项支持的学科竞赛项目不断增多,参与学生人数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明显提升,学生受益面明显扩大,成绩日益显著,影响力不断增强。2016年,学校学生在各类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共获得奖项37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73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42项、二等奖72项、三等奖66项),省级奖项192项(特等奖4项、一等奖56项、二等奖65项、三等奖67项)。

在全国有影响的传统赛事中,学校均获得了优异成绩,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0项;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3项、二等奖24项;中国机器人大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获得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2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情况

学校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基础》纳入素质拓展必修课,《创业工具》纳入素质拓展选修课。2017年春季学期,“创业基础”课程选课学生人数5193人,课程访问量总计415947次。同时,学校还引入了“商业计划书优化、创新创业大赛赛前特训、微商创业指南、创业大讲堂系列讲座”等视频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学校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课程教学管理,采用电脑网页端和手机客户端双平台同步学习;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CTGU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开设《创业基础》专栏,详细介绍课程相关事项,分享课程进度,加强师生之间联系和对接。

3)创新创业基地平台建设情

年楼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建设推进顺利。制定《三峡大学创新创业平台入住管理办法》,规范创业团队入驻管理。创业车库开始入驻团队试运行。成功获得省科技厅认定的“省级校园科技创业孵化器”。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本年度网站、微信、微博推送创新创业各类宣传信息364条,超过52万人次阅读。

4)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情

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通过知名企业家、优秀创业校友的讲座、沙龙,创新创业孵化器、企业的实地参观,创新创业赛事的参与,增强训练营学员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截止目前,登记在册学生创业团队151个。参加2017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银奖2项、铜奖6项。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组织申报2017年度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共5个项目获批,扶持金额22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省级以上立项44项。

5)创新创业对外交流合作情

与武汉火凤凰云计算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免费工位、实习实践指导。聘请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吴平女士为三峡大学特聘教授。建立了拥有72名导师的“三峡大学创新创业导师库”。推荐优秀创业项目参加宜昌市2017年“双创活动周”暨首届“创新创业项目•资本汇”、首届全省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等活动。积极参与“全国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和“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联盟”两大全国性组织。

6.4 文化艺术

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旋律,融入第二课堂活动全过程。深化开展“三峡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天问杯”大学生辩论赛、十大杰出青年评比等超过15年以上的品牌活动,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强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价值引领。在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上,坚持“三个贴近”,以“周末艺苑”为平台,在学生公寓苑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20173月至6月举办以“传承中华文化根•青春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三峡大学第十七届‘三峡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本次文化艺术节深入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文化影响和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举办了以我的中国梦传播正能量为主题的微征文大赛,朗诵大赛,书画、宣传板制作大赛,校园文化衫设计大赛,外语形象大使选拔赛,街舞、运动宝贝大赛,健美先生大赛,校园诗词大赛,诗词朗诵大赛等赛事。10-12月,学校第十七届“天问杯”大学生辩论赛开赛。本届辩论赛以 “弘扬求索精神 ,塑造思辨人才”为宗旨,以讲文明、树新风,建设和谐校园为主题,历时一个月,经过预赛、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五个环节共16场比赛,吸引观众近万人次。公益活动“文明我行”校园文明行为塑造工程等文化艺术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三峡剧社排演的话剧《momo的黑盒时光》获得湖北省文联签约制文学艺术创作扶持项目。同年11月,由三峡剧社指导老师崔美子创作的剧本《1948蚀日潭》入选湖北省优秀戏剧剧本专辑。

 

6.5

本学年学校开展了2016三峡大学体育节暨第十七届田径运动会,举行了阳光体育创编大赛、五人制足球赛、啦啦操大赛、自编健身操大赛、篮球联赛、排球联赛、体育舞蹈俱乐部杯大赛、羽毛球俱乐部大赛、跆拳道俱乐部杯大赛、乒乓球俱乐部大赛、冬季长跑暨冬季锻炼等阳光体育系列活动。新增群体健身体育项目六项,全校约11000人参加了校园举行的各类体育活动,占全校学生人数的58%,全校学生体育意识和身体素质得到加强。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为92.8%

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和普通运动队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足球队获2016-2017中国足球协会室内五人制足球超联赛第二名;2017中国足球协会杯室内五人制足球第三名;2016-2017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湖北亚军;2016-2017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南区第七名。

体育舞蹈队获2016中国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团体第7名,2016湖北省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青春队列舞第一名,2016全国校园体育舞蹈联赛312铜。

健美操队获得2016湖北省普通高校啦啦操大赛丙组街舞第一名、花球第一名;2016湖北省大学生健美操大赛团体二等奖、街舞第一名、广场舞规定动作第一名、瑜伽第一名、健身操第一名、集体舞规定动作2第一名、街舞自选第二名、有氧操第二名、徒手操第三名;2017全国啦啦操联赛(十堰站)集体街舞自选动作第一名、双人花球自选动作第一、双人爵士自选动作第一名、双人街舞自选动作第一名。

田径队获2016湖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男子甲组团体第三名。篮球队获2016湖北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甲组冠军,并代表湖北省参加了全国阳光组总决赛。

武术队获2016湖北省大学生武术锦标赛32银;2016中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1铜。

龙舟队获2017中华龙舟大赛(惠州)500米和1000直道竞速第六名,200米直道竞速第三名,男子青年组团体第六;2017世界名校龙舟大赛500米和2000米亚军,200米季军。

学校面向全国举办了12期五人制足球教练员培训班;承办了2016-2017中国足球协会室内五人制足球甲级联赛“三大-地龙足球队”的十个主场,并获得“最佳赛区”称号。

学校团委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系列活动。全年开展活动20余场,参与人数达 8000余人;创建三峡大学大学生“跑虫”俱乐部,开展跑步登顶、微信自拍、朋友圈点赞传播等活动,营造人人跑步的运动氛围。

 

6.6学生学习满意

三峡大学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由学生处通过微信公众平台(ctgustu)进行,覆盖全部学院,合计11578名学生参与调查,数据全部有效。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学习状态总体良好。其中对三峡大学整体校风、学风满意度比例为73.1%,对任课教师的工作态度与教书育人情况满意度比例为84.0%,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满意度比例为82.8%,对学校教室、图书馆、网络学习平台等硬软件设施满意度比例为76.5%,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满意度比例为73.9%,对所在专业的实习、实验等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比例为73.2%,对综合素质测评和奖学金的评定方法的满意度比例为71.5%,对大学学习的总体满意度比例为72.9%

学生希望学校在加强学风建设,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以及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等方面加以改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指导。

6.7毕业生就业及用人单位满意

1)毕业生就业情况

截止201791日,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下:

学历

毕业生人数

就业率

其中

协议就业率

升学出国率

灵活就业率

自主创业率

本科

5440

92.96%

72.30%

18.20%

2.02%

0.44%

 

2)就业细分情况

从办学特色和行业优势来看:到大型国企(主要为央企,且主要是水利电力行业)就业的人数达1323人,占就业人数的32.53%,与2016年基本持平。2017年水利电力专业毕业生到水利电力行业就业的人数占就业人数的82.54%,其中电力行业就业优势进一步凸显。2017年,电工类专业到电力行业就业的人数占该专业就业人数的91.33%,连续3年不断提升。

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在湖北省内就业的人数为1802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4.31%,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本科毕业生升学出国的比例较2016年略有提升。

本科毕业生协议签约率和升学出国率之和(含自主创业)较2016年基本持平。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等央企仍是学校本科毕业生央企就业的主要渠道。

 

3)用人单位满意度情况

根据对来校招聘单位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用人单位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整体评价都比较高。他们每年都到学校来招聘毕业生,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均表示满意,并且觉得学校毕业生在单位的发展空间较大。根据很多用人单位的反馈,其单位的高层骨干中有很多是学校毕业生。

 

7. 特色发展

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各学科性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学校将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创业教育模块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在学科竞赛维度,学校形成了“校院两级管理、三级赛事、一院一精品、一专业一赛事”的学科竞赛体制机制,目前学生受益面达到40%左右,其中数学建模竞赛成绩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各高校前列。在科研训练维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三早制度”、本硕贯通培养制度等,强化科研训练的制度化。在创业教育维度,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课,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开设创业沙龙、创业讲座,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搭建 D-Lab梦想实验室”,引入企业孵化器等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目前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达129项,已注册并正在运营的大学生创业公司47家。

 

8. 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质量监控的信息化还有待改进。一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尚未形成全方位、自动化的采集体系。二是本科教学状态数据集成性不够,日常数据主要还散见于各职能部门的数据信息系统中,教务、科研、人事、财务等部门的信息系统数据没有实现集成共享。三是信息评价与诊断分析系统还没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面对海量的数据,处理速度慢,信息反馈较为滞后。

针对上述问题,一是要加强研究,做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提升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数据接口标准,清晰数据管理权限,规范数据处理流程,利用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工具实现数据的交换和共享,从而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信息化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要加大支持,增加人力、物力做好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数据分析工作。学校将增加力量,配备必要的教学管理人员和软件技术开发人员,加大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力度,必要情况下,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引进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建立既能对接教育部状态数据采集系统,又能兼容校内各个数据系统,形成数据采集、分析、反馈的流程化信息处理体系。



[[1]] 统计包含本校离职人员。

[[2]] 此处统计包含外聘人员与离职人员。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