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2024年度艺术教育发展报告
|
||||||||||||||||||||||||||||||
2025-01-09 作者: 点击数: | ||||||||||||||||||||||||||||||
|
||||||||||||||||||||||||||||||
三峡大学2024年度艺术教育发展报告 三峡大学是一所以水利电力学科为特色,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等专业协调发展,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省部共建综合性大学。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精神,学校艺术教育旨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峡大学艺术教育在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以艺术学院为依托,致力于培养专业技能与文化修养并重、艺术实践能力与理论研究水平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 2024年,我校坚持以学校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学校艺术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机制为突破口,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艺术教育全过程,全校艺术教育水平和艺术活动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一、艺术教育概况 学校艺术教育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艺术专业教育、素质拓展教育以及相关艺术活动。艺术专业教育由艺术学院承担。艺术学院于 2000年9月成立,由原湖北三峡学院艺术系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设计系合并而成。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美术学、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六个本科专业,涵盖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与书法、设计学四个一级学科。学院现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音乐领域)。学院下设音乐系、舞蹈系、美术系、设计系等4个系(部),有1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4个校级科研平台——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三峡大学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三峡大学岩画艺术研究所、三峡大学艺术设计研究所,2个校级合唱团——三峡大学九歌合唱团、三峡大学九歌民族乐团,一个校级舞蹈团——求索舞蹈团。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成果斐然,在省内同级别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二、艺术课程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三峡大学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实施方案》、《三峡大学课程思政“334工程”实施细则》以及三峡大学新时代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美育教育工作,优化《大学生艺术鉴赏》等艺术类课程设置,完善课程管理,交流教学经验,探索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加强课程队伍建设。2024年我校《大学生艺术鉴赏》课程开设69个班的教学任务,选课总人数6899人,并相应开设了10余门艺术类素质拓展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陶艺、Photoshop绘画创作、硬笔书法、声乐基础、动画电影欣赏、建筑作品欣赏、泥塑、版画基础、人物速写、中国画基础、古琴入门、古琴进阶等,共计352学时。2024年学校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以及美术学6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共计21280学时。 2024年,学校围绕美育中心工作,不断丰富“画说新时代”品牌内涵,举办长江大保护科普创作系列成果汇报展等,培育美育特色和亮点。举办“尚美讲坛”4场、“尚美” 美育体验活动6场。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艺术相关社会实践、服务地方等实践教育活动,如与三峡美术馆、宜昌市美术馆、宜昌市夷陵区文化活动中心联合开展基地共建活动,组织了公共艺术教育讲座25场,艺术展览15次,并启动了“三峡美术馆之夜”品牌活动;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组织党员教师开展党建主题创作,举办系列主题展览,参加全国、省、市书画展;与民盟宜昌市委、夷陵区文联联合举行艺术采风作品展活动等。专业将地方木雕、草编、薅草锣鼓、非遗刺绣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三峡区域文化融入教学,不仅致力于地方艺术文化的保护传承,更是在专业采风、艺术实践、毕业演出等实践教学中锻炼了传统文化素养,加深了对区域文化的理解,激发参与宜昌城市文化建设的热情。 学校制定了艺术类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计划,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公共美育《大学生艺术鉴赏》课程,并且在师范专业开设《书法》必修课程,在相近专业开设《艺术基础》等素质拓展课程,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 学校拥有1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定期开展巴楚艺术相关研究的讲座,同时在中国民歌、工艺品制作、剪纸创作等选修课程中融入了具有浓郁地域和民族民间特色的内容。我校开设的素质拓展课程,结合三峡地域的特点以及长阳、五峰等土家族的民族特点,使学生了解当地民族风情,体验文化底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艺术教育管理 我校公共艺术课程管理单位和教学机构为艺术学院。我校张锐常委分管艺术教育工作,联系艺术学院。学校试行了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根据艺术报告测评指标,对艺术教育工作认真开展自评并公示。 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素质拓展选修课程作为供全校学生选修的课程,分为科技普及类、文艺欣赏类、公民教育类和创业工具类。学生素质拓展选修课程所获学分应不低于5学分。培养方案将艺术类课程纳入全校培养计划,学生可在开设课程中任意选择,学分归为素质拓展课程。这些课程都设有学分,学生修完此课程,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比如,《声乐基础》为1学分,《人物速写》、《版画基础》、《硬笔书法》、《建筑作品赏析》等课程各为1.5学分。2024年艺术学院开设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有20余门。 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实际,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实现了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和全面保障;成立了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保障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质量提高;学院和各教学单位都建立了规范、完备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学院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议,定期推送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学校及政府教育部门举办的相关培训,并把是否围绕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开展工作作为考核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的主要指标,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评、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学校每年制定了教学质量年度报告,而艺术学院按照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的要求,每年也制定并发布了年度质量报告,其年度质量报告作为学院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 四、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 学校将逸夫楼和人文素质中心基地作为艺术类课程的专用教学场地,目前学校有音乐厅1间、剪纸工作室1间、古琴文化体验室1间、人文影像欣赏与创作1间、人文素质教育多功能体验室1间、音乐多功能教室1间、数码钢琴教室3间、合唱排练教室1间、摄影实验室1间、装饰材料实训室1间、数字媒体实验室1间、录音棚1间、陶艺教室1间以及雕塑教室1间。学校配有106架钢琴,6台摄像机,1套录音专业设备,1个电窑,60台数码钢琴,10台古筝,8台扬琴,以及400套画架。学校教学、科研用房建筑面积达1.37万平方米,教学实验设备总价值近千万元;收藏专业书籍、期刊和视听资料一万多册(套)。 五、艺术教师配备 学校现有专任艺术课程教师 80人。2024年度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为50余人次,占艺术教师总数的比例为55%,全校学生艺术课程选修人数为总数的2.1%。艺术教师均为专职教师且具有教师资格证,具备教师资格。 2024年,我校艺术类专业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突出,获省级及以上奖励6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艺术学院荣获校级优秀组织奖2次;专业教师获省级项目17项,校级9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一部,编写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案例库6件。立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课程思政视频版教学案例2项、文字版1项;艺术学科竞赛成果丰硕,获B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17个,列入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赛事获奖69个。其中,A类赛事国家级12个,挑战杯省级金奖1项,“互联网+”省级铜奖1项;营造学术氛围、强化学术交流,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学者来校开展艺术类学术讲座,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特别人才培养项目1项;厅局级智库成果1项,发表高质量CSSCI论文1篇;3部学术专著完成审核待出版;科研合同总经费230.56万元,到账180.8万元;3名教师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实现零的突破。。 六、第二课堂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的校外艺术教育活动,2024年,学校与宜昌市宣传部、宜昌市文联、宜昌市美术家协会、宜昌市书法家协会、宜昌市摄影家协会、宜昌市收藏家协会、宜昌市博物馆、宜昌市美术馆、三峡美术馆、夷陵区文体活动中心等联合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演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或参观学习10余次,“三峡美术馆之夜”活动参与人数达3000人次。另外,我校艺术学院在春季学期举办音乐毕业晚会、舞蹈毕业专场晚会、美术、设计专业毕业作品展、全年各种课程作业展等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开放,得到校内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文艺类社团15个,2024年参加活动的学生达到1000余人次。 我校连续几年来承办全国钢琴节,在宜昌市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还参与了央视六一、中秋节主题晚会等大型演出活动,获得广泛赞誉。 校园文化环境方面,2024年,我校举办三峡大学国际桃花艺术文化节,邀请学校留学生、本科生、校外外籍人员、宜昌市摄影协会等共同参与,并同时开展了国际学生文艺比赛。全校各大社团积极参与,在艺术节上进行了精彩的节目演出。目前,“桃花艺术节”已经成为三峡大学对外交流与联系的一个活动品牌,提升了学校文化艺术氛围,环境育人的格局正在形成。 七、艺术教育改革 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学校进一步推进艺术教育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艺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根本,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基层教学组织机构,理清教学管理关系。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尊重专业教学规律,建立艺术学院教师教学规范和课程教学规范,实现教师归口和课程归口的管理目标,建立艺术学院教学评价体系。整顿教风、学风,加强本科教学的督导工作,做到一般督导与重点督导相结合,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做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继续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拓展实习实践基地,搞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进院企联合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确保本科教学正常秩序的前提下,在院内实现美术类、设计类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在同一人才培养方案下平行实现大课、小课、小组课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优计划并付诸实施。探索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好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组织与申报工作,培育省级、国家级教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加大力度推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毕业演出、毕业展览工作更上层楼。 目前,我校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规范公共艺术课程,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建设,明确普及艺术教育管理机构,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各学院不同专业开展学生跨校选修公共艺术课程和学分互认。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跨学科特点,针对学生美育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三峡地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鼓励因地因校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教育特质的艺术实践活动形式。来年,我校将结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契机,积极构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教育教学体系,探索典型案例。通过艺术、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通过丰富的美育和艺术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使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为文化自信筑基,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艺术家进校园、高校优秀艺术资源进校园等活动,使更多青年学子成为高雅艺术的欣赏者和艺术教育的受益者。 |
||||||||||||||||||||||||||||||
【关闭窗口】 |
三峡大学信息公开网版权所有
部门: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
电话:0717-6392620 传真:0717-6395410
邮箱:xbc@ctgu.edu.cn
地址:三峡大学行政楼514室
信访值班室电话:0717-6390002
部门:监察处
地址:三峡大学行政楼421室
信访值班室电话:0717-639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