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教学质量信息
  
2020-10-28   作者:<td style="font-size: 12px;color: #5b554e;text-align:left;" >jk 点击数:  
 索 引 号  zsjy-11_B/2020-1028029  发布机构  招生及就业指导处  公开日期  2020-10-28
 文  号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公开范围  公开  主 题 词 
 著录日期  2020-10-28

  

第一章 学校概况................................................................................................................. 1

第二章 就业基本情况........................................................................................................ 2

2.1 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2

2.1.1 本科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2

2.1.2 硕士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5

2.2 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8

2.2.1 本科毕业生分学院、分专业就业率统计..................................................... 8

2.2.2 硕士毕业生分学院、分专业就业率统计................................................... 11

2.3 毕业流向...................................................................................................................... 12

2.3.1 本科毕业生............................................................................................................ 12

2.3.2 硕士毕业生............................................................................................................ 14

第三章 就业情况分析...................................................................................................... 17

3.1 就业情况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17

3.2 就业质量...................................................................................................................... 18

3.2.1 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18

3.2.2 毕业生薪资水平................................................................................................... 19

3.2.3 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情况.................................................................................... 20

第四章 就业工作举措...................................................................................................... 23

第五章 反馈与建议.......................................................................................................... 25

5.1 用人单位评价.............................................................................................................. 25

5.2 毕业生评价................................................................................................................... 25

5.3 对策与建议................................................................................................................... 27

 



第一章 学校概况

三峡大学位于世界水电之都,国际旅游名城——湖北省宜昌市,是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8,学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3个学科被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学校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60余个国家地区招生,在全国全面进入一本招生。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少数民族预科生资格,招收来华留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生(CSC)资格、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的资格,免试招收香港地区学生资格。

学校现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十二五期间获批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十三五期间获批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有法律、教育、工商管理、会计、电子信息、临床医学等19个类别27个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点。有30个学院,75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25,其中教授292,副教授68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39人;有博士生导师128,硕士生导师1237人;拥有全学科的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2332,博士、硕士研究生4485,来华留学生1400人。

5年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重点科研项目75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800余部,年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00,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950余篇;有10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

学校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实施“育人为本、学术立校、创新兴校、特色强校”四大战略,为实现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高校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章 就业基本情况

本章从毕业生规模与结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毕业流向三个方面对2019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 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2019届毕业生共有6092,其中毕业博士研究生5,硕士研究生1016,本科毕业生5071人。

1

 

2.1.1 本科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本科毕业生中男生2753,54.29%;女生2318,45.71%

性别

本科毕业生中汉族4041,79.69%;少数民族1030,20.31%

3

 

 

 

 

 

 

 

民族

人数

占少数民族毕业生

汉族

4041

79.69%

土家族

507

10.00%

回族

96

1.89%

苗族

76

1.50%

藏族

47

0.93%

维吾尔族

46

0.91%

壮族

40

0.79%

侗族

33

0.65%

蒙古族

30

0.59%

满族

27

0.53%

彝族

22

0.43%

黎族

20

0.39%

布依族

19

0.37%

白族

18

0.35%

土族

10

0.20%

瑶族

8

0.16%

仡佬族

5

0.10%

畲族

3

0.06%

朝鲜族

2

0.04%

达斡尔族

2

0.04%

哈尼族

2

0.04%

哈萨克族

2

0.04%

柯尔克孜族

2

0.04%

仫佬族

2

0.04%

布朗族

2

0.04%

撒拉族

2

0.04%

水族

2

0.04%

保安族

1

0.02%

傣族

1

0.02%

傈僳族

1

0.02%

毛南族

1

0.02%

羌族

1

0.02%

总计

5071

100.00%

本科毕业生生源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毕业生人数位列前五位的为:湖北省2979,贵州省216,湖南省181,甘肃省180,河南省151人。主要生源省区人数分布如下图:

123213

本科毕业生分布在16个学院,其中毕业生人数位列前五位的学院为:水利与环境学院700,电气与新能源学院605,经济与管理学院587,医学院495,机械与动力学院396人。各学院本科毕业生人数如图:


 

学院

总人数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

水利与环境学院

460

240

700

13.80%

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431

174

605

11.93%

经济与管理学院

161

426

587

11.58%

医学院

168

327

495

9.76%

机械与动力学院

350

46

396

7.81%

土木与建筑学院

288

69

357

7.04%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218

97

315

6.21%

艺术学院

103

202

305

6.01%

文学与传媒学院

45

212

257

5.07%

外国语学院

30

180

210

4.14%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65

124

189

3.73%

生物与制药学院

77

105

182

3.59%

体育学院

103

26

129

2.54%

材料与化工学院

100

27

127

2.50%

理学院

90

35

125

2.46%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64

28

92

1.81%

总计

2753

2318

5071

100.00%

2.1.2硕士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硕士毕业生中男生536,52.76%;女生480,47.24%

5

硕士毕业生中汉族906,89.17%;少数民族110,10.83%

6

 

 

 

 

 

 

 

民族

人数

占少数民族毕业生

汉族

906

89.17%

土家族

92

9.06%

苗族

7

0.69%

侗族

2

0.20%

回族

2

0.20%

满族

2

0.20%

达斡尔族

1

0.10%

蒙古族

1

0.10%

水族

1

0.10%

彝族

1

0.10%

仡佬族

1

0.10%

总计

1016

100.00%

硕士毕业生生源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毕业生人数位列前五位的为:湖北省779,河南省64,安徽省34,湖南省16,山西省15人。主要生源省区人数分布如下图:

7

硕士毕业生分布在18个学院,其中毕业生人数位列前五位的学院为:电气与新能源学院154,水利与环境学院128,医学院116,土木与建筑学院108,经济与管理学院100人。

 

学院

总人数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

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114

40

154

15.16%

水利与环境学院

89

39

128

12.60%

医学院

49

67

116

11.42%

土木与建筑学院

83

25

108

10.63%

经济与管理学院

27

73

100

9.84%

生物与制药学院

21

37

58

5.71%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0

35

55

5.41%

机械与动力学院

47

7

54

5.31%

文学与传媒学院

5

32

37

3.64%

外国语学院

5

44

49

4.82%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27

17

44

4.33%

马克思主义学院

11

24

35

3.44%

材料与化工学院

23

8

31

3.05%

理学院

10

7

17

1.67%

田家炳教育学院

2

11

13

1.28%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1

6

7

0.69%

艺术学院

1

5

6

0.59%

体育学院

1

3

4

0.39%

总计

536

480

1016

100.00%

2.2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截止831,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3.16%,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7.44%,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10

为进一步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20199月至12,学校对离校暂未就业的347名本科毕业生和26名硕士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截止1220,共有108名本科毕业生就业,暂未就业239人(超过50%的暂未就业学生拟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5.29%共有8名硕士毕业生就业,暂未就业18人(超过70%的暂未就业学生拟参加公招考试),2019届硕士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8.23%

2.2.1 本科毕业生分学院、分专业就业率统计截止831

院系

专业

就业率

协议就业率

灵活就业率

升学出国率

自主创业率

毕业生就业率

总计

93.16%

68.76%

3.67%

20.47%

0.26%

水利与环境学院

学院小计

96.14%

71.57%

0.14%

24.43%

0.00%

水利水电工程

95.04%

71.99%

0.00%

23.05%

0.00%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97.18%

59.15%

0.00%

38.03%

0.00%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97.14%

62.86%

0.00%

34.29%

0.00%

农业水利工程

96.67%

73.33%

0.00%

23.33%

0.00%

环境工程

100.00%

38.24%

0.00%

61.76%

0.00%

工程管理

94.96%

82.35%

0.00%

12.61%

0.00%

工程造价

97.67%

78.29%

0.78%

18.60%

0.00%

土木与建筑学院

学院小计

97.76%

80.67%

0.00%

16.81%

0.28%

土木工程

97.12%

80.77%

0.00%

15.87%

0.48%

地质工程

100.00%

69.23%

0.00%

30.77%

0.00%

建筑学

96.77%

87.10%

0.00%

9.68%

0.00%

城乡规划

100.00%

81.25%

0.00%

18.75%

0.00%

机械与动力学院

学院小计

92.17%

63.38%

1.77%

26.52%

0.5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4.15%

69.01%

0.00%

24.56%

0.58%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89.74%

48.72%

0.00%

41.03%

0.00%

机械电子工程

98.55%

71.01%

1.45%

26.09%

0.00%

能源与动力工程

89.13%

60.87%

4.35%

23.91%

0.00%

核工程与核技术

75.56%

42.22%

4.44%

26.67%

2.22%

工业工程

100.00%

69.23%

7.69%

23.08%

0.00%

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学院小计

97.02%

77.85%

0.33%

18.84%

0.0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97.37%

76.55%

0.38%

20.45%

0.00%

自动化

94.44%

87.50%

0.00%

6.94%

0.00%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学院小计

97.14%

77.78%

1.59%

17.46%

0.32%

电子信息工程

98.18%

78.18%

3.64%

16.36%

0.00%

通信工程

96.83%

66.67%

1.59%

28.57%

0.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8.48%

84.85%

3.03%

9.09%

1.52%

物联网工程

96.88%

76.56%

0.00%

20.31%

0.00%

数字媒体技术

94.87%

82.05%

0.00%

12.82%

0.0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6.43%

82.14%

0.00%

14.29%

0.00%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院小计

80.07%

63.20%

5.45%

11.24%

0.17%

金融学

67.11%

47.37%

6.58%

11.84%

1.32%

国际经济与贸易

78.95%

63.16%

5.26%

10.53%

0.00%

工商管理

75.00%

60.42%

2.08%

12.50%

0.00%

市场营销

85.90%

75.64%

1.28%

8.97%

0.00%

财务管理

82.67%

63.86%

6.44%

12.38%

0.00%

人力资源管理

78.85%

61.54%

9.62%

7.69%

0.00%

物流管理

81.48%

68.52%

1.85%

11.11%

0.00%

旅游管理

87.18%

64.10%

10.26%

12.82%

0.00%

医学院

学院小计

91.92%

54.75%

11.31%

25.86%

0.00%

临床医学

88.89%

48.81%

12.30%

27.78%

0.00%

医学影像学

90.91%

60.61%

16.16%

14.14%

0.00%

中医学

97.22%

50.00%

2.78%

44.44%

0.00%

药学

100.00%

61.76%

14.71%

23.53%

0.00%

护理学

97.37%

81.58%

5.26%

10.53%

0.00%

文学与传媒学院

学院小计

95.33%

72.37%

2.33%

19.84%

0.78%

汉语言文学

96.64%

71.43%

1.68%

22.69%

0.84%

汉语国际教育

100.00%

69.05%

0.00%

30.95%

0.00%

广播电视学

94.44%

77.78%

5.56%

11.11%

0.00%

播音与主持艺术

88.10%

71.43%

2.38%

11.90%

2.38%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院小计

92.59%

74.60%

0.00%

17.99%

0.00%

法学

93.40%

73.58%

0.00%

19.81%

0.00%

公共事业管理

80.00%

80.00%

0.00%

0.00%

0.00%

行政管理

92.31%

75.64%

0.00%

16.67%

0.00%

理学院

学院小计

94.40%

60.00%

8.80%

25.60%

0.00%

数学与应用数学

92.31%

80.77%

0.00%

11.54%

0.00%

信息与计算科学

100.00%

68.75%

18.75%

12.50%

0.00%

物理学

90.91%

40.91%

9.09%

40.91%

0.00%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93.33%

51.11%

6.67%

35.56%

0.00%

生物与制药学院

学院小计

96.15%

53.85%

2.20%

39.56%

0.55%

化学

96.55%

60.34%

0.00%

36.21%

0.00%

生物科学

100.00%

45.83%

4.17%

50.00%

0.00%

生态学

100.00%

0.00%

100.00%

0.00%

0.00%

制药工程

94.92%

50.85%

1.69%

40.68%

1.69%

生物工程

95.00%

55.00%

2.50%

37.50%

0.00%

艺术学院

学院小计

92.79%

67.87%

14.10%

9.18%

1.64%

音乐表演

100.00%

82.35%

11.76%

5.88%

0.00%

音乐学

94.67%

78.67%

8.00%

6.67%

1.33%

舞蹈学

88.00%

48.00%

32.00%

4.00%

4.00%

美术学

82.81%

54.69%

14.06%

10.94%

3.13%

视觉传达设计

96.61%

67.80%

13.56%

13.56%

1.69%

环境设计

96.92%

72.31%

15.38%

9.23%

0.00%

外国语学院

学院小计

95.71%

70.48%

5.24%

20.00%

0.00%

英语

95.08%

71.31%

6.56%

17.21%

0.00%

法语

96.67%

70.00%

5.00%

21.67%

0.00%

日语

96.43%

67.86%

0.00%

28.57%

0.00%

体育学院

学院小计

93.80%

70.54%

6.20%

17.05%

0.00%

体育教育

92.19%

70.31%

9.38%

12.50%

0.00%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95.38%

70.77%

3.08%

21.54%

0.00%

材料与化工学院

学院小计

95.28%

60.63%

0.00%

34.65%

0.00%

金属材料工程

94.44%

61.11%

0.00%

33.33%

0.00%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95.31%

65.63%

0.00%

29.69%

0.00%

化学工程与工艺

96.30%

48.15%

0.00%

48.15%

0.00%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学院小计

86.96%

71.74%

0.00%

15.22%

0.0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88.31%

72.73%

0.00%

15.58%

0.00%

旅游管理

80.00%

66.67%

0.00%

13.33%

0.00%

 

2.2.2 硕士毕业生分学院、分专业就业率统计截止831

院系

专业

就业率

协议就业率

灵活就业率

升学出国率

自主创业率

毕业生就业率

总计

97.44%

89.23%

3.33%

4.80%

0.10%

水利与环境
学院

学院小计

97.66%

83.97%

4.58%

9.16%

0.00%

工程力学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水利工程

97.30%

83.78%

3.60%

9.91%

0.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100.00%

84.21%

10.53%

5.26%

0.00%

土木与建筑
学院

学院小计

100.00%

80.00%

11.82%

8.18%

0.00%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100.00%

64.71%

17.65%

17.65%

0.00%

建筑与土木工程

100.00%

83.87%

14.52%

1.61%

0.00%

土木工程

100.00%

80.00%

3.33%

16.67%

0.00%

结构工程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机械与动力
学院

学院小计

98.15%

96.30%

0.00%

1.85%

0.00%

工业工程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机械工程

98.00%

96.00%

0.00%

2.00%

0.00%

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学院小计

98.05%

94.16%

0.00%

3.90%

0.00%

电气工程

98.01%

94.04%

0.00%

3.97%

0.00%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控制工程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学院小计

97.73%

93.18%

4.55%

0.00%

0.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计算机技术

96.77%

90.32%

6.45%

0.00%

0.00%

软件工程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经济与管理
学院

学院小计

97.00%

90.20%

1.96%

3.92%

0.00%

物流工程

100.00%

66.67%

0.00%

33.33%

0.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工商管理

97.44%

89.74%

2.56%

5.13%

0.00%

会计学

75.00%

75.00%

0.00%

0.00%

0.00%

工商管理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会计

96.30%

92.59%

1.85%

1.85%

0.00%

医学院

学院小计

96.55%

92.24%

0.00%

4.31%

0.00%

基础医学

100.00%

80.00%

0.00%

20.00%

0.00%

药理学

93.33%

86.67%

0.00%

6.67%

0.00%

临床医学

96.47%

94.12%

0.00%

2.35%

0.00%

外科学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中医学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文学与传媒
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

97.30%

94.60%

0.00%

2.70%

0.00%

法学与公共
管理学院

学院小计

100.00%

96.36%

3.64%

0.00%

0.00%

马克思主义理论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公共管理

100.00%

95.24%

4.76%

0.00%

0.00%

理学院

学院小计

100.00%

64.71%

11.76%

23.53%

0.00%

数学

100.00%

72.73%

18.18%

9.09%

0.00%

基础数学

100.00%

0.00%

0.00%

100.00%

0.0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物理学

100.00%

0.00%

0.00%

100.00%

0.00%

凝聚态物理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生物与制药
学院

学院小计

100.00%

87.93%

6.90%

3.45%

1.72%

化学

100.00%

82.35%

5.88%

11.76%

0.00%

生物学

100.00%

92.86%

7.14%

0.00%

0.00%

生态学

100.00%

94.12%

0.00%

0.00%

5.88%

药理学

100.00%

80.00%

20.00%

0.00%

0.00%

艺术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

100.00%

83.33%

16.67%

0.00%

0.00%

外国语学院

学院小计

97.96%

93.88%

0.00%

4.08%

0.00%

英语语言文学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00.00%

75.00%

0.00%

25.00%

0.00%

英语笔译

96.55%

93.10%

0.00%

3.45%

0.00%

体育学院

教育学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材料与化工
学院

学院小计

100.00%

87.10%

3.23%

9.68%

0.00%

化学

100.00%

78.57%

7.14%

14.29%

0.00%

材料工程

100.00%

94.12%

0.00%

5.88%

0.00%

马克思主义
学院

学院小计

97.14%

97.14%

0.00%

0.00%

0.00%

中共党史

100.00%

100.00%

0.00%

0.00%

0.00%

马克思主义理论

96.43%

96.43%

0.00%

0.00%

0.00%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

100%

100%

0.00%

0.00%

0.00%

田家炳教育
学院

教育学

69.23%

69.23%

0.00%

0.00%

0.00%

2.3 毕业流向

2.3.1 本科毕业生

1、就业单位性质。毕业生就业单位以企业为主,占就业人数的87.55%,其中签约国有企业(主要为央企)的毕业生占就业人数的35.77%

单位性质

人数

占就业人数比例(%

机关

55

1.51%

事业单位

科研设计单位

43

1.18%

高等教育单位

4

0.11%

中初教育单位

106

2.91%

医疗卫生单位

180

4.94%

其他事业单位

66

1.81%

企业单位

国有企业

1304

35.77%

三资企业

131

3.59%

其他企业

1757

48.19%

合计

3646

100.00%

2就业行业分布。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

单位行业

人数

占就业人数比例(%

建筑业

727

21.00%

制造业

528

14.2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09

13.78%

教育

357

9.66%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30

8.93%

卫生和社会工作

187

5.0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81

4.9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59

4.30%

批发和零售业

150

4.0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15

3.1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3

1.98%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68

1.84%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60

1.62%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56

1.52%

金融业

51

1.38%

房地产业

35

0.95%

住宿和餐饮业

29

0.78%

农、林、牧、渔业

19

0.51%

采矿业

9

0.24%

军队

3

0.08%

合计

3646

100.00%

3就业地域分布。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南地区、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

地区

省市

人数

比例(%

地区

省市

人数

比例(%

华北地区

北京市

22

0.60%

中南地区

河南省

95

2.61%

天津市

52

1.43%

湖北省

1702

46.68%

河北省

79

2.17%

湖南省

163

4.47%

山西省

62

1.70%

广东省

186

5.10%

内蒙古自治区

14

0.38%

广西壮族自治区

101

2.77%

小计

229

6.28%

海南省

55

1.51%

东北地区

辽宁省

19

0.52%

小计

2302

63.14%

吉林省

19

0.52%

西南地区

重庆市

54

1.48%

黑龙江省

13

0.36%

四川省

94

2.58%

小计

51

1.40%

贵州省

99

2.72%

华东地区

上海市

21

0.58%

云南省

79

2.17%

江苏省

53

1.45%

西藏自治区

40

1.10%

浙江省

98

2.69%

小计

366

10.04%

安徽省

88

2.41%

西北地区

陕西省

56

1.54%

福建省

52

1.43%

甘肃省

83

2.28%

江西省

75

2.06%

青海省

37

1.01%

山东省

35

0.96%

宁夏回族自治区

37

1.01%

 

小计

422

11.57%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63

1.73%

 

 

 

 

小计

276

7.57%

 

 

 

 

 

合计

3646

100.00%

4、考取研究生及出国(境)分布。考取研究生及出国1038,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0.47%,其中506人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深造,占考取研究生及出国总人数的48.79%,85人出国(境)留学。

升学出国人数

本校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其他院校及科研院所

出国升学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1038

242

23.34%

206

19.86%

300

28.93%

205

19.67%

85

8.20%

2.3.2 硕士毕业生

1、就业单位性质。毕业生就业单位以企业为主,占就业人数的62.41%,其中签约国有企业(主要为央企)的毕业生占就业人数的38.33%

单位性质

人数

占就业人数比例%

机关

62

6.55%

事业单位

科研设计单位

27

2.85%

高等教育单位

56

5.91%

中初教育单位

43

4.54%

医疗卫生单位

115

12.14%

其他事业单位

53

5.60%

企业单位

国有企业

363

38.33%

三资企业

15

1.58%

其他企业

213

22.49%

合计

947

100.00%

2、就业行业分布。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制造业,建筑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单位行业

人数

占就业人数比例(%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72

18.16%

教育

123

12.99%

卫生和社会工作

121

12.78%

制造业

112

11.83%

建筑业

81

8.5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70

7.39%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58

6.12%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55

5.81%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6

3.8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8

2.96%

金融业

24

2.5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

2.11%

批发和零售业

15

1.58%

农、林、牧、渔业

9

0.95%

采矿业

8

0.84%

房地产业

7

0.7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7

0.74%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

0.11%

合计

947

100.00%

3、就业地域分布。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南地区、华东地区。

地区

省市

人数

比例(%

地区

省市

人数

比例(%

华北地区

北京市

16

1.56%

中南地区

河南省

31

3.02%

天津市

4

0.39%

湖北省

696

67.90%

河北省

4

0.39%

湖南省

21

2.05%

山西省

11

1.07%

广东省

56

5.46%

内蒙古自治区

3

0.29%

广西壮族自治区

7

0.68%

小计

38

3.71%

小计

811

79.12%

东北地区

辽宁省

1

0.10%

西南地区

重庆市

11

1.07%

吉林省

1

0.10%

四川省

19

1.85%

黑龙江省

1

0.10%

贵州省

6

0.59%

小计

3

0.29%

云南省

4

0.39%

华东地区

上海市

6

0.59%

小计

40

3.90%

江苏省

23

2.24%

西北地区

陕西省

7

0.68%

浙江省

36

3.51%

甘肃省

4

0.39%

安徽省

17

1.66%

宁夏回族自治区

2

0.20%

福建省

11

1.0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

0.10%

江西省

17

1.66%

小计

14

1.37%

山东省

9

0.88%

合计

947

100.00%

小计

119

11.61%

4、考取博士生及出国(境)分布。考取博士生及出国人数49,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70%,其中31人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深造,占考取博士及出国总人数的63.27%,7人出国(境)留学。

升学出国人数

本校

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高校

世界一流学科
建设高校

其他院校及
科研院所

出国升学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49

4

8.16%

10

20.41%

21

42.86%

7

14.29%

7

14.29%


第三章 就业情况分析

本章从就业情况呈现出的主要特点、就业质量两个方面对2019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3.1 就业情况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1、办学特色和行业优势凸显。本科毕业生到大型国企(主要为水利电力行业中央企业)就业的人数达1304,占就业人数的35.77%;硕士毕业生到大型国企(主要为水利电力行业中央企业)就业的人数达363,占就业人数的38.33%,进一步凸显了学校在水利电力行业的办学特色和行业优势。

2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本科毕业生在湖北省内就业的人数为1702,占就业总人数的46.68%;硕士毕业生在湖北省内就业的人数为696,占就业总人数的67.90%,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在湖北省内就业的比例相较于近五年来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硕士毕业生在湖北省内就业的比例较2018年上升2个百分点,说明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3、进校招聘单位稳步增长。2019,我校进校招聘单位数量为1452,2018年增长90,其中9月份较2018年增长83,进校招聘单位数量稳步增长、进校时间整体提前,对学校招聘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举办时间

专场招聘会

大型招聘会

参会单位

场次

参会单位数

数量

占招聘单位比例(%

20189

117

---

---

117

8.06%

201810

203

2

157

360

24.79%

201811

89

1

269

358

24.66%

201812

14

---

---

14

0.96%

20191

5

---

---

5

0.34%

20192

---

---

---

---

---

20193

139

3

354

493

33.95%

20194

41

---

---

41

2.82%

20195

12

1

51

63

4.34%

20196

1

---

---

1

0.07%

合计

621

7

831

1452

100%

 

3.2 就业质量

针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主要从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毕业生薪资水平、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情况等三方面来分析,其中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采用了学校问卷调查数据。

3.2.1 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1、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接受调研的2019届入职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对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相关度分别88.75%93.83%100%

图片1

2、本科毕业生分学院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2019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学院是医学院(95%)、电气与新能源学院(92%,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学院是理学院(65%)、材料与化工学院(62%)。

 

12

3.2.2 毕业生薪资水平

1、本科毕业生薪资水平

接受调研的2019届本科毕业生入职薪资水平为:

13

2、硕士毕业生薪资水平

接受调研的2019届硕士毕业生入职薪资水平为:

14

3.2.3 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情况

1、本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情况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等央企仍是我校本科毕业生央企就业的最主要渠道,接收毕业生人数占我校毕业生到央企国企就业人数的67.72%

单位名称

人数

国家电网公司

229

中国建筑集团

169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35

中国南方电网集团有限公司

91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88

中国中铁集团

81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

56

五大发电集团

25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等央企接收的毕业生人数占我校毕业生到央企国企就业总人数(1304人)的比例。

大伟大伟多

本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比例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2、硕士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情况

15硕士毕业生到央企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和上市公司就业的比例占就业人数的76.87%。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单位如下:

 


第四章 就业工作举措

1. 在进一步夯实服务水利电力行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其他行业就业市场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服务水利电力行业的优势,一年来,学校党委书记李建林、校长何伟军、党委副书记王建平、副校长王炎廷等校领导带队赴水利部、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五大发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水利电力行业内大型企业集团拜访,寻求合作,推介毕业生,学校原有的水利电力行业就业市场得到进一步巩固。

为进一步拓展就业市场,促进学生高质量、多领域就业,学校积极开拓水利电力行业之外的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行业就业市场。一方面,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建平等校领导带队拜访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等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走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东软集团广州公司等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招生及就业指导处主动与江苏省、宁波市、扬州市、绍兴市、镇江市、东莞市、宜兴市等地人才服务中心对接,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交流,推介毕业生,从行业到区域,双向拓展就业市场,合力为毕业生提供多元化、高质量就业单位。

2.进一步聚焦毕业生就业需求,着力做好精准服务和精准帮扶工作

为进一步聚焦就业需求,招生及就业指导处利用就业指导课课堂,对全校2020届全体毕业生开展就业问卷调查,做到全覆盖,准确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需求及就业困难;到水环、电气、计算机、经管、机动、医学、法管、艺术、外国语等学院开展就业工作专题调研,针对个别就业存在困难的学院进行了多次走访调研,了解相关学院就业工作好的做法、存在的困难和需求;召开就业工作推进会、就业困难学生座谈会,掌握学院就业工作现状,倾听毕业生就业实际困难与困惑。招生及就业指导处在就业市场开拓、就业调研、就业服务、就业工作目标制定等工作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与学院困难,提升就业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3.加强学习交流,以对标管理理念,推进就业工作

一年来,招生及就业指导处带领学院相关负责人赴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对就业工作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与调研,与相关院校的就业部门、学院深度交流,针对我校就业工作中的重难点,对标学习,开阔眼界,调整思路,为进一步推进就业工作打好基础。

4. 多管齐下,多途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教师就业指导服务能力

招生及就业指导处通过开展“求索有约 就业沙龙”、“简历门诊”、“三大学子名企行”、“模拟求职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通过发布实习岗位信息,举办暑期就业实习岗位网络招聘会等方式,积极推进就业实习;举办“西藏班”学生公务员、事业单位备考培训班,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就业困难,多途径提升学生就业意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019,招生及就业指导处分两期共选派23名就业指导课教师和就业专干参加了湖北省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专题培训,分两次邀请其他高校相关专家进校,对就业指导课师资进行业务培训,切实加强学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各学院从事就业工作人员和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提高就业指导课的质量和实效,进一步推动我校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5. 提升服务意识,办好校园招聘,为学生就业搭建良好平台

针对2019届毕业生,学校招生及就业指导处通过信函、校企交流QQ群、电子邮件、实地走访和电话邀请等方式向全国各地10000余家用人单位发送邀请函、推送毕业生生源信息。学校先后举办了7次大(中)型供需见面会,来我校举办或者参加招聘会的企事业单位达到1452,2018届的1349家多了100余家,为广大毕业生搭建了良好充分的就业平台。据统计,2019届毕业生中63.26%的毕业生是通过我校举办的招聘会或发布的招聘信息落实了就业单位,2018届的59.51%增加了近4个百分点。


第五章 反馈与建议

5.1 用人单位评价

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开展了用人单位招聘反馈调查,调查对象涵盖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电力设备制造及服务企业、建筑企业、制造企业等近500余家用人单位。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综合分析,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是100%满意。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75.90%

22.05%

0.00%

0.00%

思想道德素质

76.92%

22.56%

0.51%

0.00%

职业道德

75.90%

22.05%

1.03%

0.00%

专业素质

73.33%

25.13%

0.51%

0.00%

知识结构

69.23%

29.23%

0.51%

0.00%

适应能力

71.28%

26.15%

1.54%

0.00%

学习和创新能力

66.67%

30.77%

2.05%

0.00%

工作效率及质量

68.72%

30.26%

0.00%

0.00%

团队协作能力

71.28%

28.21%

0.00%

0.00%

人际沟通能力

70.26%

27.69%

0.51%

0.00%

组织管理能力

69.23%

27.69%

1.54%

0.00%

外语水平

64.62%

31.28%

3.59%

0.00%

计算机应用水平

66.15%

31.79%

2.05%

0.00%

5.2 毕业生评价

该部分内容主要引用了学校问卷调查对我校2019届毕业生调研的部分数据。

1、毕业生对母校教学工作满意度

2019届毕业生通过在母校学习,基本掌握了工作所需的核心知识,积累了工作所需的核心能力。接受调研的2019届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对母校教学工作满意度分别为本科90.97%、硕士89.06%、博士92.00%

图片2

2、毕业生对学院提供的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

接受调研的2019届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服务工作总体满意度为89.38%

17

3、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信息

接受调研的2019届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信息如下图。

18

4、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

接受调研的2019届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多提供招聘信息(27.99%)、多组织校内招聘会(24.73%)、多请专家做专题讲座(12.74%)、多提供社会实践、实习机会(20.89%)、加强就业网络建设(13.64%)。

123213


5.3 对策与建议

1. 进一步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整体规划与布局

新形势下,我校就业市场的整体规划与布局要注重行业拓展与区域开拓相结合,短期运行与长期谋划相结合。在坚持“双服务”面向,稳固维系传统水利电力行业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学校要有计划地积极拓展水利电力行业之外的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化工、医药等行业,充分发挥校领导、校友力量和资源,主动对接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促进学生高质量、多领域就业。各学院也要有意识地加强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和密切联系,深化双方在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科研项目、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合作,真正面向行业、面向企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市场需要的学生,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难题。

同时学校要充分聚焦学生需求,主动拓展相关学科行业发展领先区域与学生就业意向相对集中区域的就业市场,提升就业市场开拓的实效性,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2. 注重就业工作与招生工作的相互促进

一方面,我们要根据各省份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情况和市场需求情况,适当调整在该省份的相关专业招生计划,如湖南省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我校可适当增加在湖南省机械类专业的招生投放计划;另一方面,考虑到当前学生回生源地就业意向占比较高,就业市场的开拓,要充分考虑湖北、湖南、河南、四川、河北、安徽等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几个生源大省,提升市场开拓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3. 鼓励学生“走出去”,主动出击,积极就业

当前到我校举办宣讲招聘的水利电力行业之外的行业龙头企业并不多,学生要想高质量就业必须积极收集其他高校招聘信息,“走出去”,积极参加其他高校的优质单位招聘,为自己争取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根据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校2019届毕业生通过参加校外招聘会就业的学生仅占9.18%(2018届毕业生为7.87%,绝大多数学生就业都依靠单位进校招聘,主动出击的不多,就业主动性与省会城市高校毕业生有很大差距。今年3月到华科大调研就业工作,32,华科大举办一场8000学生参加的双选会,本校学生仅2000,6000学生来自其他不同高校。我们要通过校院两级多渠道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出击、积极就业的就业意识,拓展学生就业渠道。

4.进一步强化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

以我校2019届本科毕业生为例,来自建档立卡困难家庭毕业生占9.31%,研究生占比6.37%,少数民族本科毕业生占比达18.87%,其中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58,藏族学生27,各类残疾学生达16人。对这部分就业困难群体,学校及学院要准确掌握毕业生情况,建立帮扶台账,做到分类帮扶,精准发力,建立“一对一”困难就业群体精准帮扶机制,多渠道开展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与帮扶,全过程加强就业教育和引导,分层面培育和提升就业能力,优先推荐工作,积极促进就业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

 

 

针对2020届毕业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大学生就业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等新变化,面对国家对就业工作的新要求,我们将以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契机,进一步聚焦学生需求,不断巩固行业优势,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服务意识,努力实现我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