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录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1
第二部分 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与结构……………………………………………………3
二、招聘单位需求情况……………………………………………………5
三、毕业生就业率统计……………………………………………………6
四、毕业流向………………………………………………………………11
第三部分 就业情况分析
一、就业情况呈现出的主要特点…………………………………………17
二、就业质量………………………………………………………………18
第四部分 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一、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就业选择…………………………………25
二、强化就业服务,搭建良好就业平台…………………………………25
三、加强指导与帮扶,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26
四、搜集实习实践信息,提供更多实习实践平台………………………27
五、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27
第五部分 反馈与建议
一、用人单位评价…………………………………………………………28
二、毕业生评价……………………………………………………………29
三、对策与建议……………………………………………………………33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学校概况
三峡大学位于世界水电之都、国际旅游名城——宜昌市,三峡大学目前为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二期)。
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6月组建成立,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
学校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20余个国家(地区)招生,在全国全面进入一本招生。学校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有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权、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资格、招收留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生(CSC)资格、免试招收香港地区学生资格。
学校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利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3个领域)、72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9大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2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来华留学生1400余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2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59人,硕士学位的教师537人。近年来,学校在各类大学排行榜的综合排名不断前进,2018年位列武书连“中国高校排行榜”157位、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150位。
学校在水利电力行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与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等单位建立了密切联系;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学校注重加强与行业、地方的多层次、多渠道合作,2012年度获“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先进高校”,2014年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学校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实施“育人为本、学术立校、创新兴校、特色强校”四大战略,为实现“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部分 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2018届毕业生共有6193人,其中毕业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920人,本科毕业生5270人。
1、本科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本科毕业生中男生2831人,占53.72%;女生2439人,占46.28%。
本科毕业生中汉族4048人,占76.81%;少数民族1222人,占23.19%。
本科毕业生生源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毕业生人数位列前五位的为:湖北省2862人,河南省182人,贵州省172人,广西壮族自治区152人,甘肃省149人。主要生源省区人数分布如下图:
2、毕业研究生规模与结构
毕业研究生中男生491人,占53.37%;女生429人,占46.63%。
毕业研究生分布在17个学院,其中毕业生人数位列前六位的学院为:电气与新能源学院151人,水利与环境学院122人,经济与管理学院112人,医学院108人,土木与建筑学院90人。各学院毕业研究生人数如图:
二、招聘单位需求情况
在2018届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中,我校共举办572场招聘会,其中专场招聘会563场,大(中)型综合性招聘会9场,参会单位总共1362家,参会单位较2017届毕业生多240家。
三、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截止8月31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4.91%,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3.37%,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截止12月19日,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8.59%。
1、本科毕业生分学院、分专业就业率统计
2、硕士毕业生分学院、分专业就业率统计
四、毕业流向
(一)本科毕业生就业
1、就业单位性质。毕业生就业单位以企业为主,占就业人数的88.63%,其中签约国有企业(主要为央企)的毕业生占就业人数的34.99%。
2、就业行业分布。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
3、就业地域分布。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南地区、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
就业地域分布
4、考取研究生及出国(境)
考取研究生及出国107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0.47%,其中491人到原985高校和原211高校深造,占考取研究生及出国总人数的45.51%,73人出国(境)留学。
(二)硕士毕业生就业
1、就业单位性质。毕业生就业单位以企业为主,占就业人数的68.48%,其中签约国有企业(主要为央企)的毕业生占就业人数的42.91%。
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
3、就业地域分布。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南地区、华东地区。
就业地域分布
4、考取博士生及出国(境)
考取博士生及出国3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70%,其中17人到原985高校
和原211高校深造,占考取博士及出国总人数的50%,4人出国(境)留学。
一、就业情况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1、办学特色和行业优势凸显。本科毕业生到大型国企(主要为央企、且主要是水利电力行业)就业的人数达1372人,占就业人数的34.99%;硕士毕业生到大型国企(主要为央企、且主要是水利电力行业)就业的人数达354人,占就业人数的42.91%,进一步突显了学校在水利电力行业的办学特色和行业优势。
2、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本科毕业生在湖北省内就业的人数为1906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8.59%;硕士毕业生在湖北省内就业的人数为538人,占就业总人数的65.21%,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在湖北省内就业的比例均比2017年高4个点以上,也均为近五年最高,说明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也说明了长江经济带、尤其是湖北省快速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有所增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提高。
3、升学出国的比例升降明显。本科毕业生升学出国的比例为20.47%,较2017年增幅2.27%;硕士毕业生升学出国的比例为3.70%,较2017年下降2.41%。
二、就业质量
针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主要从毕业生薪资水平、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毕业生到央企就业情况等三方面来分析,其中本科毕业生引用了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调研的部分数据,硕士毕业生则采用了学校问卷调查数据。
(一)毕业生薪资水平
1、本科毕业生薪资水平
2017届本科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5027元,比2016届(4809元)高218元,比全国非“211”本科2017届(4590元)高437元。毕业生月收入水平有所上升,且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优势。
2017届毕业生中,有25.2%的人毕业半年后月收入集中在3001-4000元区间段,有24.9%的人毕业半年后月收入集中在4001-5000元区间段,有14.5%的人毕业半年后月收入集中在5001-6000元区间段。
2017届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较高的学院是计算机与信息学院(6188元),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较低的学院是医学院(4082元)。
2、硕士毕业生薪资水平
(二)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1、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6%,与2016届(77%)基本持平,比全国非“211”本科2017届(70%)高6个百分点。本校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与全国非“211”本科相比具有优势。
2017届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学院是医学院(94%)、电气与新能源学院(91%),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学院是材料与化工学院(51%)。
2、硕士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我校硕士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达到了90.77%,且近三年的专业相关度都在90%以上。
1、本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情况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等央企仍是我校本科毕业生央企就业的最主要渠道,接收的毕业生人数占到我校毕业生到央企国企就业人数的62.7%。
本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比例为近五年最高。
2、硕士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情况
硕士毕业生到央企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和上市公司就业的比例占就业人数的79.85%。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单位如下:
学校始终坚持把毕业生就业状况、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自身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紧紧围绕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这一目标,多措并举、扎实全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一、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就业选择。
学校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积极“走出去”的策略,大力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着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就业选择机会。一年来,学校党委书记李建林、校长何伟军、党委副书记王建平、副校长陈和春等校领导率队到全国各地40余家大型企事业单位走访调研、推介毕业生;招生及就业指导处先后带领部分学院有关负责同志到浙江、广东、武汉等地区走访企事业单位20余家;各学院也积极奔赴全国各地开拓就业市场,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毕业生。经过全校共同努力,中建集团和中交集团部分未到学校招聘过的下属公司也到学校选聘我校2018届毕业生,深受广大毕业生的欢迎,中建集团和中交集团总共接收我校2018届毕业生超过100人,远远超过往年接收的数量。今年8月份,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2019年毕业生接收国内高校目录》,对2019年毕业生接收国内高校目录进行了修订,三峡大学正式列入毕业生接收高校目录之中。
二、强化就业服务,搭建良好就业平台。
针对2018届毕业生,学校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选聘毕业生,招生及就业指导处通过三峡大学校企交流QQ群、电子邮件、实地走访和电话邀请等方式向全国各地一万余家用人单位发送招聘会邀请函,共邀请到全国各地1349家用人单位到校举办或者参加招聘会,较2017届的1061家多了近三百家,为广大毕业生搭建了良好充分的就业平台,据统计,2018届毕业生约有50%左右是通过学校的招聘会落实了就业单位。为了更好为就业单位服务,招生就业处在原有三峡大学就业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校级学生组织三峡大学就业联合会,共招收就业助理近80人,旨在为到校招聘单位提供更加优质、细致、周到的服务,得到了广大招聘单位的肯定和赞扬。此外,为了让各学院精准对接单位,为单位推荐适合的毕业生,就业中心对重点单位实行就业专干或辅导员签到制度,督促相关学院与招聘单位负责人建立联系,更好为招聘单位和毕业生服务。后期招就处还将指导就业联合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活动,让更多学生提前参与就业,了解就业。
三、加强指导与帮扶,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学校继续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论坛”、“就业咨询接待日”等途径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让就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就业教育实现“全程化”。为提升学校就业工作人员指导和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自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招就处积极联系协调,争取培训名额,分两期共选派52名就业指导课教师、辅导员和就业专干参加湖北省就业指导中心的专题培训,切实加强了学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了各学院就业专干和辅导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各学院也结合学院学科特点和就业方向的差异,邀请了院领导和相关领域专家或校友开展就业教育,为学生答疑解惑。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或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重点帮扶。2018年,学校为483名毕业生向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求职补贴579600元,较2017年多30人。学校还专门组织就业困难毕业生召开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困难,在经济上给予援助,在思想上予以开导,在就业上帮扶指导并重点推荐。针对毕业时有就业意愿但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学校要求各学院继续加强就业跟踪及服务,为这部分学生继续提供就业信息,一旦落实就业单位需要改派的,学校暑假期间及时为学生办理相关改派手续。
四、搜集实习实践信息,提供更多实习实践平台。
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对毕业生就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一直以来,学校积极拓展实习实训基地,着力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平台。一年来,学校全力配合“我选湖北”实习实训计划,积极协调,广泛宣传动员,鼓励更多同学参加“我选湖北”实习实训活动。此外,学校在暑期之前还积极向全国各地优质用人单位发送征集实习实训岗位函件,并及时发布在就业信息网上供学生选择,尽量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增才干、长本领。
五、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学校通过线上课程模式面向全体在校生开设《创业基础》素质拓展必修课,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文化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着重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精神和文化的培育,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创新创业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知名企业家、优秀创业校友的讲座、沙龙,创新创业孵化器、企业实地参观,创新创业赛事参与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目前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达111项,第四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铜奖2项,省级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5项,最佳设计奖2项、优秀创意奖6项。金奖项目数量位列湖北省省属高校第一,创历史最好成绩。获批“泛海扬帆——湖北大学生创业行动”立项资助4项(扶持金额18万元),获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项目4个(扶持金额26万元),获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77项,其中获国家级立项30项。推荐优秀创业项目参加宜昌市“我选湖北-爱上宜昌”风投基金签约活动,其中六个项目达成风投协议,共获风险投资资金381万元。学校2018年再次获评“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第五部分 反馈与建议
一、用人单位评价
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开展了用人单位招聘反馈调查,调查对象涵盖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电力设备制造及服务企业、建筑企业、制造企业等近500余家用人单位。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综合分析,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是100%满意。
二、毕业生评价
该部分内容主要引用了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我校2016届和2017届毕业生调研的部分数据。
(一)毕业生整体评价
1、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2017届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为82%,与本校2016届(82%)持平,比全国非“211”本科2017届(67%)高15个百分点。近两届毕业生的校友推荐度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2、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
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6%,与2016届(96%)持平,比全国非“211”本科2017届(93%)高3个百分点。毕业生的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优势。
(二)对教学的评价
1、总体教学满意度
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为91%,比2016届(88%)高3个百分点,比全国非“211”本科2017届(89%)高2个百分点。毕业生对母校教学的满意度有所上升,母校教学得到更多毕业生的认可。
2、核心课程重要程度及培养效果
2017届就业、正在读研和留学的毕业生中,有80%的人认为本校的核心课程对现在的工作或学习重要,与本校2016届(79%)基本持平;回答核心课程重要的毕业生认为这些核心课程的培养水平对现在的工作或学习的满足度为71%,比本校2016届(69%)高2个百分点。
3、毕业生对教学的整体改进需求
2017届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71%)。对于该方面改进期待程度较高的专业如下表所示。
(三)对就业指导服务的评价
1、就业指导服务总体满意度
2017届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82%,比2016届(75%)高7个百分点,比全国非“211”本科2017届(78%)高4个百分点。
2、各学院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
2017届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的学院是电气与新能源学院(90%),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低的学院是体育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均为72%)。
三、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重视就业工作,建立并健全就业协调机制和联动机制。
就业工作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指标,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满意就业,关系到各学院和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只有“出口畅”才能带动“进口旺”的良性循环。从目前来看,很多学院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不够,大部分学院很少积极主动接待来校招聘单位,很少积极主动与来校用人单位沟通交流推荐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存在敷衍现象。学校要切实落实校院两级“一把手”工程,把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强力支持和保障,并出台相应激励措施,鼓励全体教职员工主动关心就业工作、参与就业工作。
2.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确实提高就业专干及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当前,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到工作后不知道怎么选,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很多毕业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更多的参考学院就业工作人员给予的意见或者建议,学院很多就业工作人员因为不了解单位情况无法给予毕业生满意的指导,因此,学院就业专干及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校及学院就业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学校要不断加强对毕业班辅导员及就业专干的业务培训力度,帮助他们全面、准确了解国家及学校有关政策,了解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发展情况,提高服务学生就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指导服务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就业指导服务的规律和方法,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职业规划和求职就业中的实际问题,切实维护毕业生权益,确保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3.进一步聚焦毕业生就业需求,着力做好精准服务和精准帮扶工作。
如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选择越来越理性,根据学校对18届未就业毕业生的访谈显示,60%左右的未就业毕业生希望选择在家乡或者附近就业,25%左右希望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15%左右的同学觉得只要薪资待遇满意哪里就业都可以接受。学校每年在全国31个省区都有毕业生,因此,学校及各学院领导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想方设法,主动出击,去拓展毕业生就业意愿普遍较强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和重点单位,建立这些单位的信息库和人事负责人QQ群,并定期与这些用人单位主动交流与联络,切实结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和推荐就业机会。针对2019届毕业生,学校将着力重点开拓全国各地汽车行业的优质就业单位,积极邀请汽车行业企业到学校选聘毕业生。截止目前,已经邀请到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玉柴集团、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等知名汽车企业到学校选聘毕业生,深受广大毕业生欢迎。
4.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引导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当前一部分学生对形势认识不清晰、缺少规划、目标不明确、准备不充分,就业意识不强、竞争意识不高、主动出击的胆量不够,学校将定期举办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企业文化周,如中电建文化周、中核建文化周、中国华能文化周等,积极宣传这些企业的文化及成果,积极邀请企业的领导和专家为我校学子答疑解惑。加强利用学生喜闻悦见的方式——部门微信公众号和寝室楼栋电视机等途径大力进行就业宣传,除了宣传来校企业的招聘信息,还将常年对重点企业进行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就业氛围,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树立就业目标。此外,招就处还将借助就业联合会这一学生组织常年大力开展各类就业活动,如简历制作大赛、模拟求职大赛、优秀求职心得评比、就业论坛、聆听企业宣讲会、组织学生实地走访企业等活动,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学生提前接触就业、感受就业、思考就业。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