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教学质量信息
  
2015-11-10   作者:<td style="font-size: 12px;color: #5b554e;text-align:left;" >wlf 点击数:  
 索 引 号  zsjy-11_B/2015-1110001  发布机构  招生及就业指导处  公开日期  2015-11-10
 文  号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公开范围  公开  主 题 词 
 著录日期  2015-11-10


   

 

学校概况................................................................................................................................ 1

第一部分  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3

    一、专业分布................................................................................................................ 3

    二、生源地分布............................................................................................................ 4

    三、性别比例................................................................................................................ 5

    四、少数民族分布........................................................................................................ 7

第二部分  毕业生需求........................................................................................................ 9

    一、招聘活动情况........................................................................................................ 9

    二、招聘单位情况........................................................................................................ 9

第三部分  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12

    一、总就业率.............................................................................................................. 12

    二、就业去向分布...................................................................................................... 14

    三、就业质量分析...................................................................................................... 17

第四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主要特点.................................................................................. 19

    一、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全面育人课程体系框架 ................................................ 19

    二、以需求为导向,深化学科专业调整.................................................................. 19

    三、以需求为导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市场契合度.............................................. 20

第五部分  学校就业主要特点.......................................................................................... 21

    一、主动研究社会需求,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不断拓展就业空间...................... 21

    二、加强就业教育和指导,强化就业服务,增强服务针对性.............................. 22

    三、以基地为平台,以活动为载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23

第六部分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与建议.................................................................. 26

    一、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意见.................................................. 26

    二、毕业生工作后的反馈意见.................................................................................. 26

 

 

 

  表格目录

 

1-1毕业生所在学科及专业分布..................................................................................... 3

1-2生源地分布................................................................................................................. 5

1-3男女毕业生人数及比例............................................................................................. 6

1-4少数民族毕业生分布................................................................................................. 8

2-1招聘会情况................................................................................................................. 9

2-2招聘会举办时间分布................................................................................................. 9

2-3招聘单位性质分布................................................................................................... 10

2-4招聘单位行业分布................................................................................................... 10

2-5招聘单位地域分布................................................................................................... 11

3-1就业率构成............................................................................................................... 12

3-2分专业就业统计表................................................................................................... 12

3-3就业单位分布........................................................................................................... 14

3-4就业地域分布........................................................................................................... 15

3-5就业行业分布........................................................................................................... 16

3-6升学出国情况分析................................................................................................... 16

3-75年毕业生到央企就业统计表........................................................................... 18

3-8 2014届毕业生就业人数前十的央企...................................................................... 18

 


 

  学校概况

 

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6月组建成立,是湖北省重点建设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宜昌)直属水利电力部,199811月通过教育部立项审查,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20余个国家(地区)招生,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有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权、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招收留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生(CSC)资格。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9年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部省共建三峡大学,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目前,学校已成为水电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较好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84人,其中教授351人,副教授8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93人,有博士生导师46人;聘用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及楚天学子人选76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及21位院士在内的273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学校是湖北人才工作十强高校

学校现有理、工、医、文、经、管、法、教、艺术等9大学科门类,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615个硕士专业学位领域,70个本科专业。

学校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活动。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英语四级通过率稳步上升;本科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2%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2014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就业50高校。

学校现有湖北省重点和优势特色学科16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工程中心35个,已形成服务于水利电力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近5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500余项,其中国家攻关课题、“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点科研项目近400项,累计项目经费达8.5亿多元;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有10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水电工程建设、灾害防治、大坝监测、边坡绿化、工程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化工、医药卫生、旅游规划等行业领域。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

目前,全校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内涵建设与发展,大力实施特色发展、改革创新、开放办学、文化引领四大战略,努力实现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

 

 

 

 

 

 

 

 

 

 

 

 

 

 

 

 

 

 

 

 

 

 

 

 

 

 

 

  第一部分  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一、专业分布

三峡大学2014年本科毕业生共计5279人,分布在16个学院,57个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9个学科门类。

 

1-1  毕业生所在学科及专业分布

学科门类

专业

人数

占本学科人数

比例(%

占毕业生人数

比例(%

经济学

小计

131

100.00

2.48

国际经济与贸易

60

45.80

1.14

金融学

71

54.20

1.34

法学

法学

94

100.00

1.78

教育学

小计

210

100.00

3.98

教育技术学

35

16.67

0.66

体育教育

98

46.67

1.86

社会体育

77

36.66

1.46

文学

小计

546

100.00

10.34

汉语言文学

136

24.91

2.58

对外汉语

79

14.47

1.50

英语

132

24.18

2.50

法语

61

11.17

1.16

日语

47

8.61

0.89

广播电视新闻学

91

16.66

1.72

艺术学

小计

346

100.00

6.55

音乐学

80

23.12

1.52

音乐表演

12

3.47

0.23

美术学

109

31.50

2.06

艺术设计

125

36.13

2.37

舞蹈学

20

5.78

0.38

理学

小计

380

100.00

7.20

数学与应用数学

47

12.37

0.89

信息与计算科学

46

12.10

0.87

物理学

31

8.16

0.59

化学

38

10.00

0.72

化学生物学

45

11.84

0.85

生物科学

25

6.58

0.4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68

17.89

1.29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56

14.74

1.06

生态学

24

6.32

0.45

工学

小计

2342

100.00

44.36

金属材料工程

76

3.25

1.4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35

10.03

4.45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99

4.23

1.8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766

32.71

14.51

自动化

89

3.80

1.69

电子信息工程

77

3.29

1.46

通信工程

72

3.07

1.3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1

3.89

1.72

建筑学

53

2.26

1.00

城市规划

46

1.96

0.87

土木工程

217

9.27

4.11

水利水电工程

289

12.34

5.47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46

1.96

0.87

环境工程

56

2.39

1.06

化学工程与工艺

62

2.65

1.17

生物工程

68

2.90

1.29

医学

小计

355

100.00

6.72

临床医学

197

55.49

3.73

医学影像学

81

22.82

1.53

中医学

14

3.94

0.27

护理学

63

17.75

1.19

管理学

小计

875

100.00

16.58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5

4.00

0.66

工业工程

44

5.03

0.83

工程管理

159

18.17

3.01

工商管理

54

6.17

1.02

市场营销

95

10.86

1.80

财务管理

176

20.11

3.33

人力资源管理

72

8.23

1.36

旅游管理

68

7.77

1.29

物流管理

69

7.89

1.31

行政管理

57

6.51

1.08

公共事业管理

46

5.26

0.87

 

二、生源地分布

我校2014本科毕业生生源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源人数最多的三个省份是湖北省(71.43%)、安徽省(2.25%)、河南省(1.91%)。

 

 

 

1-2  生源地分布

生源地

人数

占毕业生人数比例(%

北京市

3

0.06

天津市

31

0.59

河北省

63

1.19

山西省

91

1.72

内蒙古自治区

25

0.47

辽宁省

23

0.44

吉林省

38

0.72

黑龙江省

32

0.61

上海市

6

0.11

江苏省

47

0.89

浙江省

48

0.91

安徽省

119

2.25

福建省

57

1.08

江西省

75

1.42

山东省

73

1.38

河南省

101

1.91

湖北省

3771

71.43

湖南省

100

1.89

广东省

35

0.66

广西壮族自治区

43

0.81

海南省

39

0.74

重庆市

30

0.57

四川省

70

1.33

贵州省

78

1.48

云南省

53

1.00

西藏自治区

5

0.09

陕西省

42

0.80

甘肃省

60

1.14

青海省

34

0.64

宁夏回族自治区

24

0.4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63

1.19

总人数

5279

100.00

 

三、性别比例

我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男生310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8.87%,女生217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1.13%,性别比为1.43:1,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男女生性别比13.14:1为最高。

 

1-3  男女毕业生人数及比例

专业

人数

男生数

女生数

男女比例

本科生毕业

5279

3108

2171

1.43

国际经济与贸易

60

23

37

0.62

金融学

71

36

35

1.03

法学

94

28

66

0.42

教育技术学

35

24

11

2.18

体育教育

98

62

36

1.72

社会体育

77

48

29

1.66

汉语言文学

136

21

115

0.18

对外汉语

79

15

64

0.23

英语

132

19

113

0.17

法语

61

9

52

0.17

日语

47

6

41

0.15

广播电视新闻学

91

21

70

0.30

音乐学

80

19

61

0.31

音乐表演

12

6

6

1.00

美术学

109

38

71

0.54

艺术设计

125

48

77

0.62

舞蹈学

20

9

11

0.82

数学与应用数学

47

32

15

2.13

信息与计算科学

46

40

6

6.67

物理学

31

25

6

4.17

化学

38

24

14

1.71

化学生物学

45

31

14

2.21

生物科学

25

18

7

2.5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68

59

9

6.56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56

47

9

5.22

生态学

24

14

10

1.40

金属材料工程

76

67

9

7.4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35

216

19

11.37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99

92

7

13.1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766

578

188

3.07

自动化

89

74

15

4.93

电子信息工程

77

58

19

3.05

通信工程

72

49

23

2.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1

80

11

7.27

建筑学

53

39

14

2.79

城市规划

46

32

14

2.29

土木工程

217

187

30

6.23

水利水电工程

289

228

61

3.74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46

34

12

2.83

环境工程

56

41

15

2.73

化学工程与工艺

62

47

15

3.13

生物工程

68

36

32

1.13

临床医学

197

96

101

0.95

医学影像学

81

35

46

0.76

中医学

14

8

6

1.33

护理学

63

4

59

0.0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5

23

12

1.92

工业工程

44

34

10

3.40

工程管理

159

91

68

1.34

工商管理

54

26

28

0.93

市场营销

95

52

43

1.21

财务管理

176

36

140

0.26

人力资源管理

72

28

44

0.64

旅游管理

68

21

47

0.45

物流管理

69

32

37

0.86

行政管理

57

21

36

0.58

公共事业管理

46

21

25

0.84

 

四、少数民族分布

我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少数民族学生73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3.98%,其中,土家族毕业生在少数民族毕业生中比例最高,为74.25%

 

 

1-4  少数民族毕业生分布

民族

人数

占少数民族毕业生比例(%

蒙古族

10

1.36

回族

22

2.98

藏族

8

1.08

维吾尔族

23

3.12

苗族

37

5.01

彝族

10

1.36

壮族

15

2.03

布依族

3

0.41

满族

24

3.25

侗族

10

1.36

瑶族

2

0.27

白族

2

0.27

土家族

548

74.25

哈萨克族

4

0.54

傣族

2

0.27

黎族

2

0.27

畲族

1

0.14

东乡族

1

0.14

纳西族

1

0.14

柯尔克孜族

1

0.14

土族

4

0.54

仫佬族

1

0.14

羌族

1

0.14

毛南族

1

0.14

仡佬族

3

0.41

锡伯族

1

0.14

裕固族

1

0.14

合计

738

100.00

 

 

 

 

 

 

 

 

 

 

 

 

 

 

  第二部分  毕业生需求

 

一、招聘活动情况

2014届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中,我校共举办329场招聘会,其中专场招聘会325场,大型综合性招聘会4场,参会单位总共763家。1625家用人单位在我校就业网上发布需求信息,未到学校开展实地招聘活动。

 

2-1  招聘会情况

招聘会类型

场次

参会单位数

专场招聘会

325

325

大型招聘会

4

438

合计

329

763

 

 

2-2  招聘会举办时间分布

举办时间

专场

招聘会

大型招聘会

参会单位

场次

参会单位数

数量

占招聘单位

比例(%

20139

20

--

--

20

2.62

201310

51

--

--

51

6.69

201311

150

1

42

192

25.16

201312

61

1

178

239

31.32

20141

--

--

--

--

0.00

20142

1

--

--

1

0.13

20143

22

1

197

219

28.70

20144

15

--

--

15

1.97

20145

4

1

21

25

3.28

20146

1

--

--

1

0.13

合计

325

4

438

763

100.00

 

二、招聘单位情况

从单位性质来看,来校招聘的企业单位645家,占招聘单位总数的84.53%;事业单位118家,占15.47%

2-3  招聘单位性质分布

单位性质

专场招聘会

大型招聘会

参会单位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事业单位

科研设计单位

2

0.62

3

0.68

5

0.66

教育

6

1.85

11

2.51

17

2.23

医疗卫生

1

0.31

93

21.23

94

12.32

其他

1

0.31

1

0.23

2

0.26

小计

10

3.08

108

24.66

118

15.47

企业单位

国有企业

234

72.00

84

19.18

318

41.67

三资企业

3

0.92

4

0.91

7

0.92

其他企业

78

24.00

242

55.25

320

41.94

小计

315

96.92

330

75.34

645

84.53

合计

325

100.00

438

100.00

763

100.00

从行业分布看,超过来校招招聘单位数量10%以上的行业依次为:电力、水电、热力、燃气等能源(33.81%)、制造业(14.68%)、卫生和社会工作(12.45%)。

 

2-4  招聘单位行业分布

行业

专场招聘会

大型招聘会

参会单位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制造业

42

12.92

70

15.98

112

14.68

卫生和社会工作

 

0.00

95

21.69

95

12.4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9

2.77

25

5.71

34

4.46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11

3.38

27

6.16

38

4.98

建筑/房地产

14

4.31

20

4.57

34

4.46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3

0.92

3

0.68

6

0.79

生物/医药

7

2.15

32

7.31

39

5.11

商业贸易

3

0.92

21

4.79

24

3.15

石化/化工

 

0.00

12

2.74

12

1.57

教育

13

4.00

38

8.68

51

6.68

电力、水电、热力、燃气等能源

219

67.38

39

8.90

258

33.81

金融业

3

0.92

12

2.74

15

1.97

租赁和商业服务

 

0.00

35

7.99

35

4.59

交通运输、仓储物流

1

0.31

4

0.91

5

0.66

新闻出版、媒体

 

0.00

4

0.91

4

0.52

其他

 

0.00

1

0.23

1

0.13

合计

325

100.00

438

100.00

763

100.00

 

从地域分布来看,中部地区的用人单位所占比例最高,占65.14%;招聘单位最多的五个省份依次为:湖北、广东、浙江、四川、安徽,分别为: 53.47%5.90%4.06%3.80%3.41%

 

2-5  招聘单位地域分布

地区

参会单位数

比例(%

华北地区

北京

10

1.31

天津

8

1.05

河北

3

0.39

山西

6

0.79

内蒙古

9

1.18

小计

36

4.72

东北地区

辽宁

1

0.13

吉林

10

1.31

黑龙江

0

0.00

小计

11

1.44

华东地区

上海

17

2.23

江苏

12

1.57

浙江

31

4.06

安徽

26

3.41

福建

5

0.66

江西

24

3.15

山东

6

0.79

小计

121

15.87

中南地区

河南

4

0.52

湖北

408

53.47

湖南

21

2.75

广东

45

5.90

广西

15

1.97

海南

4

0.52

小计

497

65.13

西南地区

重庆

2

0.26

四川

29

3.80

贵州

13

1.70

云南

17

2.23

西藏

7

0.92

小计

68

8.91

西北地区

陕西

10

1.31

甘肃

5

0.66

青海

2

0.26

宁夏

0

0.00

新疆

13

1.70

小计

30

3.93

合计

763

100.00

 

  第三部分  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截至 2014 8 31 ,我校本科生就业率达92.76%7.24%的待就业毕业生中,有50%以上是打算下一年继续报考研究生。

一、总就业率

1、就业率构成

我校2014届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72.17%;升学及出国比例为17.31%;灵活就业比例为3.07%;自主创业比例为0.21%

 

3-1   就业率构成

毕业去向

人数

占毕业生人数比例(%

协议就业

3810

72.17

灵活就业

162

3.07

升学出国

914

17.31

自主创业

11

0.21

合计

4897

92.76

 

2、分专业就业情况

3-2   分专业就业统计表

学院

专业

就业率

协议

就业率

灵活

就业率

升学

出国率

自主

创业率

毕业生毕业率

 

92.76%

72.17%

3.07%

17.31%

0.21%

水利与环境学院

 

94.36%

68.73%

0.73%

24.91%

0.00%

 

水利水电工程

95.16%

66.44%

1.04%

27.68%

0.00%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86.96%

67.39%

0.00%

19.57%

0.00%

 

环境工程

100.00%

62.50%

1.79%

35.71%

0.00%

 

工程管理

93.08%

75.47%

0.00%

17.61%

0.00%

土木与建筑学院

 

98.42%

77.22%

0.00%

21.20%

0.00%

 

建筑学

98.11%

73.58%

0.00%

24.53%

0.00%

 

城市规划

93.48%

80.43%

0.00%

13.04%

0.00%

 

土木工程

99.54%

77.42%

0.00%

22.12%

0.00%

机械与动力学院

 

96.03%

72.75%

0.26%

22.49%

0.5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7.02%

72.77%

0.43%

22.98%

0.85%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94.95%

72.73%

0.00%

22.22%

0.00%

 

工业工程

93.18%

72.73%

0.00%

20.45%

0.00%

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96.22%

86.30%

0.00%

9.92%

0.0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96.31%

87.34%

0.00%

8.97%

0.00%

 

自动化

95.51%

77.53%

0.00%

17.98%

0.00%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91.27%

69.05%

3.17%

18.78%

0.26%

 

教育技术学

88.57%

68.57%

0.00%

20.00%

0.00%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92.65%

76.47%

0.00%

16.18%

0.00%

 

电子信息工程

90.91%

74.03%

0.00%

16.88%

0.00%

 

通信工程

90.28%

63.89%

5.56%

20.83%

0.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2.31%

65.93%

3.30%

23.08%

0.0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1.43%

62.86%

14.29%

11.43%

2.86%

经济与管理学院

 

85.09%

70.63%

3.16%

10.99%

0.30%

 

国际经济与贸易

86.44%

66.10%

3.39%

16.95%

0.00%

 

金融学

69.01%

45.07%

7.04%

16.90%

0.00%

 

工商管理

74.07%

64.81%

3.70%

5.56%

0.00%

 

市场营销

90.53%

74.74%

3.16%

10.53%

2.11%

 

财务管理

84.66%

71.59%

2.84%

10.23%

0.00%

 

人力资源管理

83.33%

65.28%

4.17%

13.89%

0.00%

 

旅游管理

97.06%

89.71%

0.00%

7.35%

0.00%

 

物流管理

92.75%

84.06%

1.45%

7.25%

0.00%

医学院

 

94.93%

59.72%

2.25%

32.96%

0.00%

 

临床医学

94.42%

47.72%

3.55%

43.15%

0.00%

 

医学影像学

100.00%

71.60%

0.00%

28.40%

0.00%

 

中医学

85.71%

42.86%

0.00%

42.86%

0.00%

 

护理学

92.06%

85.71%

1.59%

4.76%

0.00%

文学与传媒学院

 

94.12%

79.08%

0.33%

14.38%

0.33%

 

汉语言文学

97.06%

83.09%

0.00%

13.97%

0.00%

 

对外汉语

93.67%

73.42%

1.27%

18.99%

0.00%

 

广播电视新闻学

90.11%

78.02%

0.00%

10.99%

1.10%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89.85%

65.99%

9.14%

14.72%

0.00%

 

法学

91.49%

65.96%

10.64%

14.89%

0.00%

 

行政管理

85.96%

71.93%

3.51%

10.53%

0.00%

 

公共事业管理

91.30%

58.70%

13.04%

19.57%

0.00%

理学院

 

95.56%

61.67%

4.44%

29.44%

0.00%

 

数学与应用数学

93.62%

53.19%

2.13%

38.30%

0.00%

 

信息与计算科学

100.00%

78.26%

6.52%

15.22%

0.00%

 

物理学

90.32%

67.74%

6.45%

16.13%

0.00%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96.43%

51.79%

3.57%

41.07%

0.00%

生物与制药学院

 

90.50%

62.00%

1.00%

27.50%

0.00%

 

化学

97.37%

76.32%

2.63%

18.42%

0.00%

 

化学生物学

91.11%

73.33%

2.22%

15.56%

0.00%

 

生物科学

92.00%

56.00%

0.00%

36.00%

0.00%

 

生态学

79.17%

45.83%

0.00%

33.33%

0.00%

 

生物工程

89.71%

54.41%

0.00%

35.29%

0.00%

艺术学院

 

86.67%

63.77%

19.71%

2.03%

1.16%

 

音乐学

80.00%

62.50%

16.25%

1.25%

0.00%

 

音乐表演

16.67%

16.67%

0.00%

0.00%

0.00%

 

美术学

98.17%

72.48%

21.10%

1.83%

2.75%

 

艺术设计

85.48%

57.26%

25.81%

2.42%

0.00%

 

舞蹈学

100.00%

90.00%

0.00%

5.00%

5.00%

外国语学院

 

97.50%

82.92%

0.00%

14.58%

0.00%

 

英语

96.21%

79.55%

0.00%

16.67%

0.00%

 

法语

98.36%

90.16%

0.00%

8.20%

0.00%

 

日语

100.00%

82.98%

0.00%

17.02%

0.00%

体育学院

 

86.29%

69.71%

9.14%

6.86%

0.57%

 

体育教育

80.61%

65.31%

6.12%

9.18%

0.00%

 

社会体育

93.51%

75.32%

12.99%

3.90%

1.30%

材料与化工学院

 

94.20%

65.94%

2.17%

26.09%

0.00%

 

金属材料工程

92.11%

64.47%

1.32%

26.32%

0.00%

 

化学工程与工艺

96.77%

67.74%

3.23%

25.81%

0.00%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100.00%

10.00%

0.00%

90.00%

0.00%

 

国际贸易

100.00%

0.00%

0.00%

100.00%

0.00%

 

艺术设计

100.00%

0.00%

0.00%

100.00%

0.0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0.00%

12.50%

0.00%

87.50%

0.00%

 

二、就业去向分布

3983名就业的毕业生中,就业单位、行业、地域统计等分析如下:

1、就业单位分布

3-3  就业单位分布

 

单位性质

人数

占就业人数比例(%

机关

27

0.68

事业单位

科研设计单位

31

0.78

高等教育单位

7

0.17

中初教育单位

68

1.71

医疗卫生单位

220

5.52

其他事业单位

90

2.26

企业单位

国有企业

1431

35.93

三资企业

126

3.16

其他企业

1904

47.80

部队

11

0.28

其他

68

1.71

合计

3983

100.00

 

2、就业地域分布

3-4  就业地域分布

地区

人数

比例(%

华北地区

北京市

81

2.03

天津市

32

0.80

河北省

39

0.98

山西省

45

1.13

内蒙古自治区

7

0.18

小计

204

5.12

东北地区

辽宁省

34

0.85

吉林省

15

0.38

黑龙江省

2

0.05

小计

51

1.28

华东地区

上海市

119

2.99

江苏省

85

2.13

浙江省

242

6.08

安徽省

116

2.91

福建省

81

2.03

江西省

91

2.28

山东省

27

0.68

小计

761

19.11

中南地区

河南省

40

1.00

湖北省

1799

45.17

湖南省

74

1.86

广东省

512

12.85

广西壮族自治区

47

1.18

海南省

34

0.85

小计

2506

62.92

西南地区

重庆市

30

0.75

四川省

170

4.27

贵州省

44

1.10

云南省

44

1.10

西藏自治区

9

0.23

小计

297

7.46

西北地区

陕西省

61

1.53

甘肃省

23

0.58

青海省

42

1.05

宁夏回族自治区

6

0.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2

0.80

小计

164

4.12

合计

3983

100.00

 


3、就业行业分布

 

3-5  就业行业分布

单位行业

人数

占就业人数比例(%

农、林、牧、渔业

32

0.80

采矿业

4

0.10

制造业

573

14.3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947

23.78

建筑业

540

13.56

批发和零售业

162

4.0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6

1.66

住宿和餐饮业

24

0.60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41

8.56

金融业

84

2.11

房地产业

22

0.5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14

2.86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46

1.1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15

5.40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91

2.28

教育

253

6.35

卫生和社会工作

251

6.3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17

2.94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91

2.28

军队

10

0.25

合计

3983

100.00

 

 

4、升学出国情况

 

3-6  升学出国情况分析

升学出国人数

本校

985高校

211高校

其他高校及科研院所

出国升学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914

320

35.01

189

20.68

181

19.80

176

19.26

48

5.25

 

三、就业质量分析

    针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主要从毕业生薪资水平、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生到央企就业情况等四方面来分析,其中引用了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调查的部分数据。

1、毕业生薪资水平

本校2014届毕业生月收入为3528元,28.6%的人月收入集中在2001-3000元区间段,有26.2%的人月收入集中在3001-4000元区间段,有22.1%的人月收入集中在4001-5000元区间段。月收入较高的学院是土木与建筑学院(4600元)、电气与新能源学院(4594元)、计算机与信息学院(4555元),收入较低的学院是医学院(3059元)、文学与传媒学院(3386元)收入较高的专业是建筑学(6413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471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235元),月收入较低的专业是临床医学(2977元)、护理学(3031元)、对外汉语(3050元)、美术学(3052元)、中医学(3071元)。

2、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本校2014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8%,毕业生选择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3%),其次是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4%)。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学院是土木与建筑学院(97%)、医学院(94%)、电气与新能源学院(92%),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学院是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46%)、理学院(50%)、体育学院(52%)。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专业是城市规划、建筑学(均为100%),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专业是旅游管理(38%)、社会体育(40%)。

3、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

本校2014届毕业生的现状满意率为68%,毕业生现状满意度较高的学院是医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均为73%),现状满意度较低的学院是理学院(46%)、机械与动力学院(49%)。现状满意度较高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8%)、城市规划(84%),现状满意度较低的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7%)、英语(48%)。

4、毕业生到央企就业情况

 

 

 

3-7  5年毕业生到央企就业统计表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毕业生到央企的比例

31.77%

34.34%

30.39

28.51%

32.76%

 

3-8   2014届毕业生就业人数前十的央企

单位名称

就业人数

人数排序

占央企就业比例

国家电网公司

445

1

35.26%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07

2

16.40%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90

3

15.05%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104

4

8.24%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46

5

3.65%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7

6

2.14%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

19

7

1.51%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19

7

(并列)

1.51%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18

8

1.43%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15

9

1.19%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13

10

1.03%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13

10

(并列)

1.03%

 

 

 

  第四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主要特点

 

学校始终围绕将学校建设成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立足双服务的服务面向,确立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全面育人课程体系框架

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渐在全校范围内推进四共同·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四共同·一体化就是要求各专业应该积极与企事业单位保持深度合作,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只有真正与企业保持人才培养全程的交流、对话和合作,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契合社会需求。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学校已经将其作为基本工作要求,譬如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各学院必须成立编制工作小组,小组中企业(事业)单位人员不少于2人。

学校已正式建立起全面育人课程体系。全面育人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组成。其中通识教育由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成。专业教育由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组成。在确保专业核心课程前提下,加大素质教育力度,以便学生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各级各类的实践育人课程和环节,不再作为某一个独立环节,而是全部纳入课程体系中,从而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全程贯通式的育人框架。光明网、湖北新闻网还以素质拓展成为三峡大学学生必修课为题作了相应报道。

二、以需求为导向,深化学科专业调整

学校逐步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和学生管理的联动机制,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及就业指导处定期联合调研、召开联系会,研讨就业市场和人才培养工作。学校自2000年合并以来,多次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2008年,学校将涉及到计算机、信息类专业进行整合;2009年,根据电力行业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水利行业的专业布局,学校成立了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水利与环境学院,在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开设了新能源方向,把输电线路工程专业从机械与材料学院划归到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增设电力系统分析运行等课程;把工程管理专业从经济与管理学院划转到水利与环境学院,申办了农业水利工程、地质工程两个专业,进一步把服务水利电力行业的学科做强做大,为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完善了学科专业结构;20141月,为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增强服务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以需求导向、学科基础、优化整合为基本原则,对部分学科专业进行调整,组建了材料与化工学院,将机械与材料学院更名为机械与动力学院,将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更名为生物与制药学院,将法学院更名为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办学实力,提高服务湖北经济发展契合度。

学校定期检查人才培养质量,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广泛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近两年,学校与专业评估机构合作开展了三峡大学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最终形成了《三峡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32014)》,调研报告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翔实的参考数据。

三、以需求为导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市场契合度

学校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学校目前有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专业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20116月,土木工程专业参加建设部高等教育专业本科教育评估获得通过;20126月,工程管理专业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的专业评估;2013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提交了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并获得批准;201410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水利类专业认证委员会专家组到我校进行了现场考察。学校要求各学院、各专业邀请更多校外老师给学生讲课,派出更多教师外出企事业单位进行锻炼学习,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2014年,学校积极联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先后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展开了定向培养合作,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市场契合度。

 

 

  第五部分  学校就业主要特点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多措并举,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2014年度学校被评选为全国高校就业50 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一、主动研究社会需求,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不断拓展就业空间。

学校高度重视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与建设,紧紧围绕双服务的目标市场,广开门路,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与就业空间,着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1.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分类开拓就业市场。

一方面,学校不断巩固服务行业和服务地方优势。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区域和行业优势,每年组织人员赴全国各地了解市场动态、收集需求信息、开拓就业市场。近3年,学校校领导亲自带队赴水利部、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五大发电集团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水利电力行业内大型企业集团拜访,寻求合作;我校何伟军校长带领招生及就业指导处和学院拜访了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下属30个省(市、区)电网公司及中铁建、中铁工、中交、中建等大型央企,推介我校毕业生。学校成为电力人才网络联盟常务理事单位、成为首批电力人才网络联盟校园招聘基地,水利电力行业在招聘过程中,一直把我校毕业生等同于211工程高校毕业生对待,学校原有的水利电力行业就业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同时,学校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宜昌及其周边地方的旅游、化工、机械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已成为接收学校毕业生的另一支主力军。

另一方面,学校不断寻求新合作,开拓新就业市场。学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分类开拓就业市场。近年来,学校已把浙江东阳、横店、杭州湾上虞、台州及广东珠海等地生物工业园区发展成为学校生物化工类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学校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已成为深圳电商网商会、东莞网商会优秀人才生源基地;学校医学类毕业生也得到了省内外医疗卫生系统的充分认可。学校还构建了功能齐全的网络服务平台,加强了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力资源市场的合作, 借助人力资源市场的资源,如昆山人才市场、佛山南海人才市场等,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就业领域。

2.加强宣传和鼓励,抓好基层项目。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毕业生踊跃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选调生等国家或地方基层就业项目。近3年,学校有300多名毕业生参加基层就业项目,其中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反响强烈的先进典型,如获得中央电视台年度三农人物、第16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高金磊,共青团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荣获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感动甘肃2011十大陇人骄子、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称号的肖玉川等。

3.建设多元市场,搭建就业平台

学校积极培育和完善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常设市场,学校每年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全国各地5000多家用人单位发送邀请函及毕业生生源信息,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盛情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

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五次及以上行业招聘会和综合类大型供需见面会,参会单位大约800家,每年接待330余家用人单位来学校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

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0个,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2011-2014年,学校研究生录取率分别达到17.65%20.23%18.47%17.31%,本科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和考研升学率合计分别为88.65%89.46%87.63%89.48%工科类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和考研升学率合计达到97%

二、加强就业教育和指导,强化就业服务,增强服务针对性。

随着学校就业工作机制的改变,我们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竭尽全力为毕业生做好指导和服务。

1.加强就业通识指导。学校将《就业指导》纳入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程,作为通识核心课程,学校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篇和就业知识与技能篇两个模块进行教学,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学校每年派部分老师参加国家和省市组织的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学习,并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研讨会。此外,学校还举办了“就业论坛”一系列活动,有代表性邀请部分企业的老总、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优秀校友为在校学生举行就业相关讲座,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和就业提供指导。

2.强化全过程专业就业教育。由于各学院学科特点、就业方向存在差异,学校要求各学院主要领导、系主任每年在学生中开展就业教育2次及以上,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或校友开展就业教育2次及以上,让就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如学校水利与环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等分别邀请了校友陈云华(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玉川、上官清(珠海金鸿药业董事长)等优秀校友回母校为学生做就业辅导报告。

3.分类指导,重点帮扶,加强服务。学校大力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开发了功能齐全的就业信息网和毕业生就业办公信息系统,学校就业信息网上的招聘信息同步在学生生活园区的户外LED电子显示屏上播放,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毕业生求职前,学校每年邀请资深人力资源专家进行就业讲座;对报考公务员、选调生和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学校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专门为学生举办培训班,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应考技巧和能力。

学校开设了“就业咨询室”,定期为在校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或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定期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动态,特别是就业困难的学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指导、关怀和帮助。

三、以基地为平台,以活动为载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以基地为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成立了三峡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设有 600 平方米 校级大学生创业园区,学校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三峡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源基金已获得宜昌市民建企业家协会捐助200万元,与宜昌市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西陵区科技园达成协议,支持大学生创业公司入驻。2012—2013年,学校已有11个创新创业项目被选入共青团湖北省委大学生先锋创业扶持计划,获得近50万元的资金支持。2014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申报的7个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省人社厅、教育厅、团省委评审,分别获得2-12万元无偿创业资金扶持,资助金额共计30万元。

学校已将《创业基础》纳入全校必修课中,从而形成课程、项目、活动、竞赛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以活动为载体、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及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从2009年学校提出的一院一赛事2012年的一院一品牌,目前学校的学科竞赛已经形成了国、省、校三个级别与ABC三个类别、校院两级管理、一院一精品的学科竞赛分级分类管理体制机制。2014年纳入年度学科竞赛计划赛事项目总数为80项,其中有13项赛事组织了暑期集训,仅参加暑期集训的学生就有近1000人。2014年,第七届“高教杯”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在我校举行,我校分别获得机械类、建筑类、道桥类的团体一等奖,同时还获得尺规绘图、个人全能、产品信息建模等类别的31个单项一等奖。截止201411月份,我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6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29项,省级奖励140项,具体为国家级一等奖47项,国家级二等奖55项,国家级三等奖25项;省级一等奖37项,省级二等奖54项,省级三等奖46项。学校获得2014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移动互联网创业专项赛全省及全国赛事的承办权。我校学生作品经过层层选拔、最终由27件作品参加全省、全国赛事的角逐,其中作品发明专利12件,直接参赛学生170余人。省赛阶段,我校捧得湖北省优胜杯,获金奖3项,银奖5项,铜奖18项;国赛获金奖2项,铜奖3项,取得我校参加该项赛事以来最好成绩的突破。

学校已经与宜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了108期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共免费培训了1600多人。另外,我校已经邀请20余名我省知名企业家担任我校大学生创业导师,学校现有在校大学生创业公司7家,其中入驻宜昌市国家级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2家,入驻校级创业工作室5家,其中,金彩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人2010级机械与材料学院研究生覃金彩荣获宜昌市优秀青年创业者、并入选湖北省大学生创业人物候选人;创业明星“寿司女孩”受到新华网、光明网等中央媒体报道,并登上央视“幸福账单”、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等栏目;创业典型人物“剪纸女孩”伏萍,不仅获得了2014年“湖北青年创业先锋计划”宜昌市最高单个项目扶持额度12万元,还受到光明网、荆楚网、湖北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报道。

 

 

 

 

 

 

 

 

 

 

 

 

 

 

 

 

 

 

 

 

 

 

 

 

 

 

 

 

 

 

 

 

 

  第六部分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与建议

 

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保持良好态势,学校已成为水利电力行业大型企事业单位重要人才基地,同时也正逐步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基地和智库。学校为国家水利、电力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才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

一、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意见

为了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和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进行了跟踪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整体评价较高,在与用人单位交流中,他们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能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

在调查中单位也指出我校目前部分毕业生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学生在择业时过分关注待遇和地域,不愿意到基层及偏远地区就业,不想吃苦,经常出现有不就的现象,不利于毕业生的成长成才。

2、有些毕业生心理素质差,经不起批评,经不起挫折,希望学校加强学生心里素质和适应能力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3、用人单位普遍建议我校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进行专业实践,缩短学生适应工作的时间。

4、个别学生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希望学校能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5、个别学生存在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现象,希望学校能加强学生的爱岗敬业教育。

二、毕业生工作后的反馈意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毕业生都希望母校能到单位去看他们,关心他们,他们对我们的调研工作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并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1、部分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学校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同学们创造较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增加和社会的联系,开阔同学的视野和眼界。同时,学校还要在培养同学们的综合能力方面采取一些切实有效措施。

2、部分毕业生反映学校要教育学生有良好的就业观念。现在毕业生的工作条件一般比较差,特别是在基层,条件更差,毕业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品性。学校要让毕业生多了解社会,要有多种思想准备,摆正自己的心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就业观念。

3、部分毕业生认为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学生的就业是关键,学校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办学的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多途径提高我校的知名度。

4、部分毕业生建议学校多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5、部分毕业生认为学校不仅要传授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要重视毕业生的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素质的培养。

关闭窗口